“食色性也”,连道貌岸然的孔老夫子,都承认“填饱肚子”可是人的本性之一哪。历史上的许多名人、文豪,都是讲究美食的,例如丰腴不油腻、入口即溶化的 “东坡肉”,以及“素菜粥──东坡羹”就是出自苏轼之手,那真是名闻中外,千古以来都是名厨传授不绝的菜肴啊!再说啦,有清一代,就出了两位注重养生与美食的文人,前有兼戏曲家的李渔,后为“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诗人袁枚。可见历朝历代对美食的重视,上自天子,下至庶民都是一样的,只有环境条件的区别而造成口腹的需求有所差异而已。
大儿子结婚时,我们俩老也参与了新婚家具的采购,大自冰箱、冷气,小至餐桌、茶几……等,一应俱全,不敢怠慢;接下来就开始了“含饴弄孙”的“凄惨岁月”,那真是焦头烂额、食不安寝的艰苦日子。
一晃眼,两个小家伙能自立了,送了托儿所,清闲下来之后,偶尔心血来潮,做些适合孩子吃的佳肴美食,巴巴的拎了一段路送去;却发现,孙子、女俩兴趣缺缺,或站或坐的窝在沙发上,两眼只顾盯着电视里变异的卡通剧情,随手抓起茶几上,下好的冷冻饺子囫囵吞枣……问问原因,回说太麻烦啦,得在餐桌前正襟危坐,拿起筷子夹食,筷子不常用,实在不好使,不如手抓方便,又无法看卡通……
听了他们的回答,我只能将那一声“哦”,硬生生的从喉管里猛吞下去,拣起那一袋“细火慢煨”的“清炖狮子头”,手足无措地打算缓步离开……
再一抬头,才猛然惊觉那饭厅与餐桌,不知何时即已废弃不用,成了堆放杂物的角落;餐桌上是杂七杂八的书籍、杂志、成叠的广告、传单,以及种类繁多的饮料、零食;那天花板上,我颇为得意的三盏长短不一、带着小灯罩的照明灯具,灰尘满布的耷拉着头,有气无力的黯淡光线,诉说着被遗忘的悲哀!
如今那沙发前窄小的条状茶几,成了餐桌的替代品,除了脏乱与就近、方便之外,一无是处。一家四口,除了周休二日能团聚外,各自归家时间都不同,所以孙子、女俩,无形中也成了赶时髦的“钥匙儿”哪!
我真弄不明白,这种所谓的“科技挂帅”即是“幸福”与“进步”的象征,那么,咱们华夏老祖宗以往所承传的一切,全都是“落后”和“故步自封”的废物吗?那可未必!
回想自己的童年,每天的晚餐时刻最让人怀念!等齐了之后,一家八口在榻榻米上围桌而坐,幸福满溢!那时个个纯真、温厚,虽是粗茶淡饭,可就心满意足!那热闹劲儿,那狼吞虎咽的样子,一看就知:吃的是满满的爱意!喝的是浓浓的亲情!啃的是串串的关心!
其实,“天人合一”才是老天赋与人们的生活方式,你得劳动双手、辛勤付出之后,才能享有幸福,也才知道珍惜!这也就意味着,一般老百姓认为“吃”、“食”与 “敬天”、“崇神”是等同的,是无分轩轾、不可忽视的,这也许就是“民以食为天”的原始内涵吧,摒弃了它,也就违反了神的意旨了呢,是吧!
- 关键字搜索:
- 餐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