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讲堂】说说“黄金屋”与“颜如玉”
——中华五千传统文化大系列之点睛传统(9)
对于读书人来说都曾经听说古来有这样一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出自:宋皇帝赵恒:“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意思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考取功名后,才能得到财富和美女。用现代理念去解释,读书就是接受教育,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功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学能,以投身社会,服务人群。今朝本文就借用这句话来说说“读书的妙处”。
我们都知道,在很早没有科举的时候,读书是为了认字,识礼,承传文明。那么作为神传文化为基础的中华文化,读书,最基本的功用是:怡情养性。因为当初,我们的先民从蒙昧时期走过来,那么就得有神下世来传给人们文化,让人们逐步的走向文明。因为人不只是为了来在人间而来在人间的。用道家的话来说,人生的目地是返本归真,是要在人中修得达到不同空间层次的道德标准而回到那些美好永恒的地方。那么这样说来,神传给我们文化的目地就有两个:其一,让根基好的人,通过看圣贤之书而懂得提升道德标准的道理,即使那生不是很明确的修行,却也能提高自己的境界和为自己和后世子孙积累福德;其二,就是让人们走向文明,摒弃那些不文明或者野蛮的习惯,保持社会的道德氛围。根本目地就是为了今朝宇宙大法在人间的洪传而奠定文化。
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读书人,如果不仅仅是在学习那些书籍表面的知识和道理,而是在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并在实践中真正去严格按照儒家经典中所要求的来做,不但学问会很大,而且提高了心性,那么他自身所存在的功能就会被开发出一些来,他会知道很多一般人所无法知道的事情,而且他的视野会变得开阔。最终他虽然没有明确修行,但很多时候他会得道。用句古话来说就是:“死后位列仙班。”
在古代特别是明朝中期西方的科技没有传入中国之前,很多赫赫有名的大文豪,著名的诗人都自称什么居士之类的。如:青莲居士:(唐朝)李白;香山居士:(唐朝)白居易;六一居士:(北宋)欧阳修;东坡居士:(北宋)苏轼等等。他们写出的最美、最动人的诗篇或者辞赋,用现在的话来说,是运用了通感、夸张等修辞方法。其实试想一个人如果有给人开创某一方面文化的历史重任的时候,而且当他的心态符合了更高一层次道德标准,他看一个东西,看一件事物就与一般人看的就根本不一样了。况且,人的所谓功能都是人自身所拥有的本能,只不过随着人的私心与道德标准的下滑而被封闭住而已。
因为宇宙万物都是有灵性的。我们老年人或者常带着玉器的人都明白很多东西都有灵气,能懂得我们的心里。比如,居住在山里一辈子的老人,经常对我们这些“后生”讲东边的山很“欢喜”,去年山上种的药材长得很好;西边的山因为某一件事“生气”了,种在上面的药材长的就不好。或者针对他经常用的东西都产生了一种心灵上的默契。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因为很多人能“读懂”很多事物所体现出来的生命特点,那么他写出的东西自然就让人耳目一新,深感佩服之至。
随着整个社会道德标准的败坏,人们的心里越来越被私心和狭隘的观念所笼罩,这样就使很多东西越来越表面化、形式化。很少人去愿意真正的在心性、修为上下功夫,而是停留在表面的知识范畴。
记得那日游山,路遇一位小和尚,他带着一种很猖狂的口气开始谈论释迦牟尼佛的故事。其实无论表面对佛理说的再明白和透彻,不去修掉那些张狂、高傲的私心?知识再多又有何用?
拿我自己来说,这么多年来很多人都想跟我“论”历史、地理、佛法修行,我都坚决拒绝!我说,其实那些不是知识,特别是佛法修行不能按照知识去探讨,去议论,那样是对佛法的严重亵渎!一切都是在平心静气下的交流,而且是从中对照自己的不足,抱着一种感恩的心,改掉自身的毛病,而不是炫耀自己,那不仅是修行人的大忌而且也是做人的大忌!
作为神传文化的东土,神在每一件重要的事情中都安排了很多东西,只要这个人在做这件事情中提升自己的心态,处处为善,为他人着想,那他就能拥有更大的能力与智慧。无论表面上是贫穷还是富有,其实在他提升后的境界中,一切都会逐渐的有了。这就是我借用:宋朝皇帝那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道理。
其实古来很多人为何寒窗苦读?很多修道人为何远离尘世面壁自修?按照现在人的想法,他们不会享受,那多没意思呀!其实,一方面是人各有志;另一方面是其实谁也不傻,他们是看到或者明白了在苦读、面壁中体会到生命的另一番美好的境界才会毅然决然的那样做。
中华文化其实是道家与儒家文化的结合体,后来由于释教的佛法东传,佛家的理念也掺在其中,所以对于中华文化的正统和精髓部分,早已熔入(注:这个词故意这样用的)这些修行的神韵与内涵。
还有,因过去的一切都是为今朝在人间洪传宇宙大法奠定文化,那么普天的众神很多也把自己天体体系中的文化弄到人间这里,目地是为正法所用,到时候被承认。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读书和做任何人间的事情,只要心态正,处处为善,即使做最平常的事情也会体验出美妙与珍贵。反之,如果只是为了做事而做事,只是把那些都当成表面的知识或事情来处理,不知提升道德与悟性,即使得到一时的荣华富贵也是表面的,解决不了生命的根本问题。
人来一生不容易,事事无常,人身不易得,望君珍重!
本文也是从文化角度把读书(泛指:做事)心态不同而产生的生命得最终结果不同,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整理出来了,也是说到了神传文化的一个根本方面,那就是:神的内涵得用高尚的心才能领悟,否则做的都是表面的事情。而这些表面的事情都是无常的,而且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异和败坏。
真正能领悟神的内涵的人,无论做什么都会明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妙处!
点击与作者交流
- 关键字搜索:
-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