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出路在哪里?有很多的说法。都很有道理,但大多只说了某个方面。有些朋友也说到了,是和政治体制改革有关。或者说是整个社会体制的改革或者革命。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很多朋友马上会说;邓小平早在三十年前不就已经搞了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好像并没有看到什么出路呢?这是因为经济体制有很多种类型。改不到正确的类型,结果就完全是牛头不对马嘴了。
简单的说。就是虽然改掉了毛泽东式的全面垄断的计划经济。但却改成了官僚垄断的半市场经济。这种官僚垄断的半市场经济,和毛式计划经济是两个极端。从人民所得的经济利益来看;或者用国内流行的说法,从分配的角度看。一个是极端平均;一个是极端不公平。都没有达到平衡的目标。也就是说,最好的经济体系应该是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平衡,而不是任何一个极端。
说得直白一些。就是社会经济要发展就要有效率,要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特别是能力比较强的那一部分人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满足有能力的人的心理和生理的满足感。即生活以外的各种需求,高于普通人民的特殊需求。这就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积极的那一半意义。
西方人发展市场经济的最重大的教训,就是在早期没有注意到分配不公,也就是贫富差距的问题。贫富差距不仅仅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而且不发展的本国市场直接就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尽管有各种腐败奢侈的经济单元作补充,仍然不能调节市场狭小的缺陷。殖民地经济就成为早期资本主义的重要调节器。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越来越不稳定,终至发生世界大战。经济发展的成就毁于战争。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渐渐的醒悟过来了。公平和效率一样,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另一条腿。分配不公的社会就像瘸子一样,走不快而且会摔跤。纯粹的市场经济,是让无理性非人性的市场主宰了人类;而不是人类主宰市场。结果就是主宰市场的少数人渐渐地非人性化;而人类却被非人性的市场主宰着,压榨着,剥削着。过着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牛马不如的生活。
改变这种形势的方法就是由政府来调节分配,根据当时当地的人民需求和经济水平,控制分配与发展之间的平衡。或者说找出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平衡点。这就是战后发展起来的民主政治。二次世界大战表面上看起来是民主与专制之间的决战。背后实际上是平衡发展的社会经济体系,与专制高效率的经济体系之间的决战。
胜利后的西方人。更加懂得了民主政治的重要性。没有民主政治,就不可能即时地调节市场经济。就很难维持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平衡。战后一度盛行的所谓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就是在专制维持下的绝对公平的体制。历史证明那就是一个相对没有效率的体制。所以维持了不到半个世纪就垮掉了。一半犹犹豫豫一步三回头地走向了民主;另一半则直接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就是以经济指标为唯一目标的官僚资本主义。所谓的中国模式。
邓小平可能不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者。但他至少是个列宁、斯大林主义者。保住共产党的一党专政是他的人生目标。所以在毛泽东体制失败之后,他不愿意放弃一党专政。就无论如何也不让中国走向民主。为此他接受了能够保住一党专政的经济模式----官僚垄断资本主义。妄想以高效率的竞争打败民主,保住共产党的江山。其实这也不是什么独特的中国模式。二战前的德国和日本就是类似的官僚垄断资本主义。它失败的原因,正是市场不足导致不得不发动争夺市场的战争。希特勒的理论基础,就是争夺生存空间。
那么邓小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由美国资本家发起的全球化运动,给邓小平提供了意想不到的机会。这个运动的理论基础倒并不新鲜,就是传统的,早期资本主义的市场万能理论。不过是把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理论完善化而已。由于资本家的动机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他们就必然需要两个条件。第一是廉价劳动力;第二是高价市场。在民主的环境中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跨越民主和专制的跨国经济呢。就是有可能的。
邓小平和赵紫阳在一些小国的经济中看到了这种成功的模式。把它扩展到中国和西方这样的大规模范围内,就成了所谓的中国模式。这个模式的要害,或者说成功的关键。就是开辟民主国家和专制国家间的所谓自由贸易。用民主国家的广阔的市场,来补充专制国家纯粹市场经济的市场短缺。充当早期资本主义的殖民地的角色。国家之间社会体制的不同,造成了商品价格的巨大落差。
这就是跨国公司能够赚取超额利润的原因。也是他们游说民主政治;保护专制国家的根本原因。不要说中国,在最近北非国家的茉莉花革命中,西方民主国家的表现。就充分说明了跨国公司的操纵能力。也说明了商人是民主政治的天然盟友这个神话,一碰到利润就会原形毕露。中国的利润远远大于北非国家的总和。说商人会支持中国的民主,那还不如说乌龟会上树呢。
在巨额利润的支配下。西方的商人不惜说服本国政治家出卖本国的利益,何况是其他国家的人民。所谓的全球化和与国际接轨是什么东西,我将在今后的节目中继续给大家分析。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魏京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