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哪个民族更聪明,这类话题难免有空泛之嫌。但什么是聪明,如何评价一个人是否聪明,从具体的言行入手还是可行的。一个美国人,一个法国人还有一个中国人走在大沙漠中,遇到一个神仙,可以满足他们三个愿望。美国人选择了钱,并带着钱回到美国;法国人则选择了美女,也带着美女回到法国;轮到中国人的时候,中国人要了二锅头,最后一个愿望则是,“我挺想法国人和美国人的,你把他们都弄回来吧。”结果可想而知。这个笑话的标题是:最聪明的中国人。
这样的笑话,当个案审视是笑话,如果确实能概括一种倾向,就很严肃了。再如美国有“中国学”,中国却没有“美国学”。这又说明了什么了?是中国人太聪明不需要么?
(传统的美国家庭)
公德比赛:中国人灵活机变 Vs 美国人不懂变通
有些到过美国或者接触过美国人的中国人特得意地发现,这个历史短经济发达的国家,其国民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聪明能干。在他们眼里,美国人的“笨”数不尽数 过马路即使路上一辆车也没有,也要绕几里路,等绿灯亮时踩着斑马线过去。美国人卖东西时更是“傻”到了极点,除商品的优点外,还要给你罗列一大堆缺点;而在中国,无论是广告上还是销售员,都会把商品和服务吹得完美无缺,而且只有这样才能把生意做大赚钱。
比赛场地:公路
参赛选手:中国司机 Vs 美国司机
中国司机:能挤就挤,能抢就抢,好象不挤就受气不抢就吃亏了一样。
美国司机:得让就让,彬彬有礼,天天都开车这路上有什么可挤的呀?
中国司机:那路是我们家的,转弯都不打灯不看路,想怎么开就怎么开。
美国司机:那路是大伙用的,并线都要回头去看看,能让一点就让一点。
中国司机:遇到堵车就拼命往前挤,结果越挤越慢。
美国司机:遇到堵车就想办法疏通,最后越走越快。
中国司机:违章之后找人铲分,比谁的后门大后门硬。
美国司机:犯规之后等候通知,该交多少钱就交多少。
中国司机:遇到不会开车的大声吼叫:你丫的会开车吗?
美国司机:遇到不会开车的瞟他一眼:COME ON,BABY。
比赛项目:食品加工
参赛选手:中国商家 Vs 美国商家
从黑心月饼东窗事发,到有毒大米肆虐城乡;从注水肉屡禁不止,到集体中毒事件不断发难;至于蔬菜农药残留等这种“小儿科”的问题,令老百姓食不甘味、谈食色变。2001年,在北京召开的食品安全高层研讨会上,有关专家估计,我国每年实际发生食物中毒例数至少在20―40万人。
然而,对于聪明机智的中国商家来说,这可正是发横财的好机会。君不见,从南到北,各地的商家正忙不迭地以次充好、变废为宝:
山西:制假酒广东:毒大米事件湖北:泔水油掺入食用菜油
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北京:“脏馅”饺子 ……
中国商人,你可真是太聪明了!
相比之下,美国商人真是笨多了。一位美国商人说:一个人可以失去财富、失去职业、失去机会,但万万不可失去信誉。
美国亨利食品加工公司总经理霍金突然发现自己厂里的食品保鲜剂含有轻微的毒素,长期使用必然影响人的健康。
如果将这一毒素公布于众,就有可能影响市场销售,还会引起同行的强烈反对。霍金此时陷入了两难境地之中。
经过强烈的反复思考之后,本着诚实经营、向消费者负责的态度,霍金决定向广大消费者公开保鲜剂有毒的实情。
结果,这一决定遭到了同行的抵制和打击,亨利食品公司几乎被他们挤到了崩溃得边沿,幸好美国政府出面调解,公司才度过了难关。
美国公司之间的商业信用非常重要。一家公司一旦言而无信或欠钱不还,将很难再在商界立足,甚至其商业生命将因此而终结。反观国内司空见惯的三角债现象,可见在国内办公司,干不好可以赖帐,自由多了。
消费比拼:中国人有钱摆阔 Vs 美国人吝啬小气
刚来美国的中国人总会发现,美国人的手头之紧,往往超出中国人。要看花钱的作派,似乎美国人比中国人还穷不少。
比赛地点:餐厅
参赛选手:中国食客 Vs 美国食客
中国人眼里的“吃”不是生理需要,而是为了某种心理需要,似乎排场越大,花钱越多,越显示其尊贵程度。因此,在美国的中餐馆里也可见到成群结队的中国食客,有旅游的,也有考察的;有自费的,也有公款的。他们经常抱着菜单随意点,啤酒、红酒放开喝,有时七八桌同时开张,东西南北腔不绝于耳。还有一种画面是,在他们酒足饭饱、剔牙打嗝儿时,桌上大多杯盘狼藉,剩下的菜从来不打包,哪怕是只动了几筷子的大鱼大肉。
美国人在“吃”的问题上向来不大讲究,一般以吃好为原则。上餐馆时,他们吃多少点多少,吃不完的打包回家。即使在最高级的宴请上,特别是西餐晚宴上,用餐形式基本上是以个人为单位,自己食用自己的那份。单独请客时也是客人喜欢吃什么就点什么,从不强迫客人喝这吃那。
比赛项目:购物
参赛选手:中国消费者 Vs 美国消费者
近些年,随着来美中国人的增多,在美光顾品牌商店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其中,尤以中国游客为最多。他们到美国,似乎并不是为了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而是为了疯狂购物。他们凑到一起,在名牌商品前个个不甘示弱,相互攀比,似乎谁买得多、买得贵,谁就最有面子,大把大把花钱也在所不惜。
天价豪宅天价手机
在有些中国人眼里,似乎只有金钱才能衡量贫与富的差别。相形之下,美国人的消费观却相当务实。他们追求个性化和实用,而不攀比奢华和一味地模仿别人。而且绝大多数美国家庭都会留意广告,选择在商品打折或者赠送折价券的时候进行采购,也不觉得光顾减价商店会有失身份。
这些奢侈品美国人敢消费吗?也只有聪明的中国人能够领略到如此消费的乐趣。“只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
教育赛跑:中国人勤奋刻苦 Vs 美国人懒惰贪玩
看看美国的基础教育,看到那些不会读不会写、只知道打篮球的高中生,你会觉得美国的教育至少在发达国家中是最糟的。但是如果只看一流大学,看学术界的表现、拿诺贝尔奖的数量,美国的教育又无疑是世界第一。
而据日本的一项以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高中和大学学生为对象的比较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学生在总体能力上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那为什么中国有如此聪明的学生,却没有一流的大学;而无法维持基本水准的美国教育,却能造就高水平的人才呢?
一位西方教育家讲过,大学的本质在于把一群优异的年轻人聚在一起,让他们的创造力互相激励,产生使他们终身受益的智慧。所以,教授是哪里的博士,出了多少专著,还在次要。重要的是大学的教学怎么为年轻人创造一种更有成效的互相激发智慧和创造力的环境。
这一基本精神,和中国大学的精神就很不一致。中国大学是传播知识,我说你听,好好记笔记,好好考试。本科四年,大课一上到底,很少有讨论班,很少写期末论文。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少,但创造力贫乏,出来常常适应不了社会。一些本科毕业的优异学生,到了美国的名校常常无法适应。
与美国学生相比,中国学生则花很多时间记忆和掌握理论知识以应付让人胆战心惊的闭卷考试,这种闭卷考试锻造出了擅长考试的中国学生。许多人争论说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比美国学生扎实,但是:如果基础知识不能够很好地应用到实际中来解决问题,要这些基础知识又有何用呢?
中美教育在综合素质培养上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在这方面,美国教育主张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兴趣并发掘学生的潜能。美国学生可以选择他们所喜欢的任何课程和专业。本科读历史,毕业后却上了医学院。这样的例子,在校园里司空见惯。
在少数“基础知识”领域,中国学生可能确实比美国学生扎实,但论起综合素质,可能中国学生就要比美国学生差很远了。这种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而且能够开拓思维、丰富思想、传承文化。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中国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