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步摇冠
定陵出土首饰
龙头簪
明清插花
头发对于中国古人的重要性无需多表,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人尽皆知,圣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教训至今流传,古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成人礼也是“从头开始”。近日笔者采访了古代首饰研究学者王苗,听她介绍了日渐消失的三种古代头饰:“簪钗”、“插梳”和“簪花”,颇有所获。
金钗十二行
簪,在秦汉之前称为“笈”,平民中多用竹笈、木笈。秦汉时人们普遍用金银扭弯制成两股、三股的绾发器称为“钗”。“步摇”是自汉以来在妇女中常见的发簪,“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晋代,步摇称“松珠”或“慕容”。这时的步摇有两种,一种呈花枝状,纤细的金枝成树枝状,上可饰鸟雀,走路时鸟雀亦随步而摇,也称为“金雀摇步”。属于单件首饰,直接插在发鬓上。而在辽宁北票县出土的鲜卑族金步摇冠,则是迄今最完整、最华丽的步摇冠。上呈树状,蔓状金花,二枝一组,下有山形基座,就是记载中的“山题”。“云鬓花颜金步摇”,由于材质高贵、制作精美,簪步摇者多为身份高贵的女子,万种情思、千般风情都在这鬓间发上轻摇慢动,摇曳生姿。单看“步摇”之名,已经美得令人心动神摇,一步一摇,步步生莲,如今的女孩再也无法重现步摇的花容,这步摇淹没在庭院深深、帘幕紧闭的历史中,无可追寻了。
翠羽发簪美得炫目。翠,指的是翠鸟之羽。“点翠”就是将翠羽巧妙粘贴在金银底座上,制成精美的翠羽首饰的工艺。翡翠指的是翡翠鸟,这种翠鸟之羽颜色亮烈得如同它凛冽的性情,却清澈得不见一丝的俗艳与风尘。这种材质的首饰多带有一“翠”字,如翠钿、珠翠等,大致起自魏晋,在清乾隆时代达到顶峰。如今,翠羽首饰已经很难见到,点翠工艺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满头行小梳
我国的梳子最早出现时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梳子的踪影。大汶口墓葬出土的象牙梳完好无缺,有繁复镂空雕刻图案,异常精美。插梳的风俗在唐代已经很盛行了,到了宋代,妇女插梳装饰竟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梳子形状越来越大,而插戴数量却越来越少。当时最为独特的是“冠梳”,所谓“冠梳”是高冠长梳的简称,当时头戴高冠再插大梳是一种风尚。多以白角为冠,再加上白角梳,冠长至三尺,梳边长至一尺。由于梳子本身较长,加以两侧簪花,上轿进门只能侧身而入。这种蔚然成风的奇异装饰引起了朝廷的关注,下令禁止,却屡屡不绝。如今,在我国云、贵等地仍有插梳的风俗。
花压云鬓偏
簪花的习俗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名花倾国两相欢”,簪花给人带来审美的喜悦,是件悦人悦己之美事。那时多以节气应景簪花:端午节的艾虎,立秋的楸叶,元宵节的玉梅、闹蛾、花蝶、雪柳、灯球……节日的喜气与生活的多彩令人神往。为了佩戴方便,宋人发明了一种花冠——“一年景”,制作出四时之花,全部安插其上,这样,到了冬日不便采买鲜花时也有花可簪了。明清时期崇尚插戴鲜花,《闲情偶寄》中李渔对花的配色与戴法有着自己的理论,并认为无论贫、富,若“屋旁稍有隙地,亦当种树栽花,以备点缀云鬟之用。他事可俭,此事独不可俭。”女子一生青春几何,为什么不让她们尽情享受美好而热爱生活呢?相传清慈禧太后亦爱簪花,并最爱绒花,以其谐音“荣华”之故。簪花者不仅限于女子,男女老少皆可佩戴,任熊的《临陈洪绶钟馗图》中则将钟馗描画成一普通老翁,耳畔一簇鲜花,平添生趣无数。欧阳修有词“白发戴花君莫笑,人生何处似尊前”,“白发戴花”是种多么洒脱的人生态度,人生的恩怨对错、爱恨情仇都付与这尊前开怀一笑中。
看了这些美丽的古代发饰,让人不由自主对生活充满欢欣。也许,这就是中国古人的生活哲学与艺术理念,它存在于这些繁复多姿的凤头金钗中,我们就是在这样喜悦的氛围里生生不息。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穿越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