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的资源生态环境正在加速恶化
1、三部《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
《长江保护与发展》是中国科学院、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从2006年起联合进行的一项研究项目。研究的结果汇集成为报告,每两年发布一次。2007年04月14日第一部报告《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在长沙首发;2009年4月18日第二部报告《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9》在北京公布;2012年1月6日第三部报告《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11》在北京首发。
在第一部报告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还是强调的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长江保护与发展上取得的所谓举世瞩目的成绩。而在第三部报告发布会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宜瑜则着重长江上中下游存在的三大问题: “长江源区和上游湖泊水量剧烈波动,中游通江湖泊受三峡工程蓄水的深刻影响,下游湖泊普遍水体富营养化。”
三部报告的时间跨度并不大,也就是四、五年的时间,但是从三部报告的资料变化中可以看出,长江的资源生态环境正在加速恶化。如果说这是三份体检报告,那么长江的病情是越来越严重,长江河流生态不是进入一个越变越好的正循环,而是进入一个越变越坏的负循环。
2、西藏高原资源生态环境的退化
长江发源于西藏高原。长江水利委员会利用历年遥感数据,结合现场考察,得出长江源区冰川面积总体处于快速退缩状态,2009年冰川总面积与1977年相比,缩减了126.33平方公里,减小了11.8%。冰川后退,这是长江源区和上游湖泊水量剧烈波动的根本原因。正如2011年报告指出的:长江源头和上游区冰川融水增多,多数湖泊面积短期内呈扩大趋势,而随着时间推移,随着冰川面积的大幅度减少,冰川融水将逐步减少,可能导致以冰川融水为主要补给源的湖泊萎缩甚至消亡。
近百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1摄氏度,高于全球平均升温0.74摄氏度,而长江源区年的平均气温从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一共五十年间已经升高1.42摄氏度!冰川后退,荒漠化加快,植被退化、冻土及冻土环境退化等是西藏高原资源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结果。未来长江水量将剧烈波动,也就是意味着洪水、干旱灾难将更加频繁地出现。
3、三峡工程对中游的影响
如果说第一部报告对三峡工程还是很留有情面的话,还是谈三峡工程的所谓防洪和航运效益,那么第三部报告则对三峡工程做了中肯的评价:“长江三峡工程蓄水运行的累积影响倍受关注,水库运行,导致库区富营养化进程加快和支流、库湾藻类水华频发,清水下泄引起长江干流河道剧烈冲刷,坝下河道水文情势变化造成中游通江湖泊江 湖关系改变和湖泊水情与湿地生态明显调整,长江特有鱼类繁育和四大家鱼鱼类产卵场以及珍稀水生动物生存等受到严重影响。”
2011年长江中下游发生大面积旱灾,中国最大的湖泊鄱阳湖几乎见底,当时江西省水利厅的工程师首先提出,三峡工程清水下泄,加深了长江干道,降低了长江水位,同时也降低了地下水水位,从而改变了鄱阳湖和长江的自然关系,加速鄱阳湖水位下降,加重旱情。
正当第三部报告发布时,鄱阳湖又出现了60年的新的最低水位,号称4000平方公里的鄱阳湖,只剩200平方公里的湖面。过去中国媒体多称,三峡工程对中下游旱灾没有什么大影响,而且还能加大泄水来减轻旱灾。而此次陈宜瑜院士则不怎么客气,认为“中游通江湖泊受三峡工程蓄水的深刻影响”,将三峡工程钉上耻辱碑。
4、长江珍稀水生动物生存等受到严重影响
长江本是世界上鱼类种类最多的河流,随着葛洲坝、三峡工程和溪洛渡水库大坝工程的建设,鱼类生存的自然空间越来越小。三峡工程建设加速了长江白鳍豚的绝种,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经过生态环境专家和民间环保组织的努力,最后终于在三峡水库上游到金沙江段设置了一个长江上游的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生活的白鲟、达氏鲟、胭脂鱼等189种鱼类,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鱼类有3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保护名录的鱼类有3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公约的鱼类有两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鱼类有9种,列入地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 的鱼类有15种。但是,就是在这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长江三峡集团和重庆市政府又要建设小南海水库大坝工程。照此发展下去,长江将成为物种丧失最快最多的地区。
当物种消失的时候,留给长江流域的人民能是发展吗?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