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片)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国力的强大促使其各方面得到发展,陶瓷业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中国唐代的陶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把这类唐代彩色釉陶称为“唐三彩”。它是在汉代低温铅釉陶工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实践,对含有有色金属元素的各种原料有了新的认识而制作成功的。经历了一个由粗到精的缓慢烧造发展过程,到唐代时,终于烧成了著名的唐三彩陶器。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的代表,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用白色粘土作胎,用含有铜、铁、锰、钴等矿物作釉料着色剂,釉、里还加入铅作助熔剂,最后经低温烧制而成。
从狭义上说,唐三彩是指唐代生产的三彩釉陶:即以白、绿、黄三种颜色为主要色调的陶器。但从广义上说,由于彩色釉陶器是以单色釉开始,又逐渐发展到二彩釉,然后再演进为多彩釉阶段,所以把这几个阶段的釉陶通称为“唐三彩”。
也就是说,唐三彩有单色、双包、三彩甚或多彩,呈色范围泛及赭红、黄、绿、蓝、紫、褐、白等等,古代习惯以三为极数,故而用三彩代表多彩的意思。
唐三彩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在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自然垂流,相互渗化,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唐三彩发展的三个阶段
唐三彩从唐初开始制作,其间经历了初创走向成熟时期、高峰时期和衰退时期三个历史阶段,这三个阶段与通常划分的唐代三个重要历史时期即初唐、盛唐、晚唐大致相同。
西元七世纪初到八世纪是唐三彩在唐代漫长烧造过程中的初创时期。其大量制作的多为单一色釉而不是色彩斑斓的三彩陶器,品种也较为单一。
第二阶段为西元八世纪初到八世纪中叶,这一阶段包括了开元天宝和整个盛唐时代。随着唐朝国力的强盛,唐三彩陶器也随之进入鼎盛时期。因为经济的发展,厚葬之风随之滋漫,无论皇亲国戚、文武大臣还是平民百姓,都流行以唐三彩陶器陪葬。
唐三彩除了作为明器外,还用于宗教用品和建筑材料。现今所见的唐三彩陶器,大量的都出于这一时期,其烧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代表了唐三彩烧造的最高水准。
西元八世纪中叶到十世纪初,“安史之乱”的出现导致了唐王朝政权的动摇,政治经济严重衰退,典章制度和厚葬之风一去不复返,唐三彩的烧造也随着唐政权的减亡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唐三彩生动传神 色彩绚丽
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其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器皿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常见的出土唐三彩陶器有三彩马、骆驼、仕女、乐伎俑、枕头等。
唐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在人物俑的塑造上,概括、简练而传神,对五官的刻划细致入微,重在神态表现。文官彬彬有礼,武士刚烈勇猛,胡俑高鼻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壮气概,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立玉,悠然娴雅,体态丰满。动物俑则以马和骆驼为多。这些作品造型逼真,姿态优美,形神兼备,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唐三彩在精心制作的过程中,有意使釉质自然往下漫流,烧制时会产生许多复杂奇妙的变化,其釉色显得光泽晶莹,彩色富有神韵,写意而流畅,从而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产生五彩斑斓、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而且,没有任何两件唐三彩作品在色彩上是完全一样的。
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输出国外,深受异国民众喜爱,以其斑斓釉彩,鲜丽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著称于世,成为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灿明珠。目前出土的唐三彩多集中于唐代两都西安和洛阳。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