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属于中产阶级

我不断碰到有人不依不饶地做出这样的预测:未来属于中国。或者是相反的预测:这个“中央之国”将永远难以撼动美国的霸主地位。不要问印度和巴西的位置在哪里。重绘地缘政治版图是种令人陶醉的尝试,但也是一种分散注意力的行为。塑造21世纪的力量,将不是各国政府的抽象选择。相反,推动转变的力量将属于一个新兴的全球中产阶层。

过去20来年世界的大叙述是,经济实力和地缘政治影响力从西方向东方大举转移。这个再平衡过程还要持续一段时间。然而,对老牌大国与新兴大国相对地位的比较,掩盖了一些更为根本的推动转变的因素。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可能变化相比,各国内部发生的情况同样有意思。再过20来年,如今穷人占多数的世界将变成中产阶层占多数的世界。

当然,政府仍将是主要的政治组织形式。不断增长的财富不大可能抹杀文化和国家身份认同。在某些情况下,财富甚至可能增强这类身份认同。民族主义的复兴,可能成为世界和平和安全的一大威胁。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前所未有的实力再分配,将主导全球舞台上多数新登场者的行为。

总部位于巴黎的欧盟安全研究所(EUISS)刚发布的一份有说服力的报告《2030全球趋势》(Global Trends 2030)提供了一些原始数字。报告称,按目前趋势,全球中产阶层将从今天的约20亿人增加到2020年的32亿人和2030年的49亿人(2030年全球总人口预计略高于80亿人)。换句话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中产阶层人数将超过穷人。

经济学家可以就确切定义展开辩论。EUISS将每日可支配收入在10美元至100美元之间者定义为中产阶层。别的定义方法标准较高,将每日最低消费额达到15美元左右的人定义为中产阶层。按照西方的尺度,即便后一种方法的标准也非常低——但想一想,有多少人每天仅靠1美元生存。重要的是,即便是最保守的估计也表明,经济实力将得到不可逆转的再分配。

意料之中的是,亚洲的转变势必最令人瞩目。中国的中产阶层消费者数量已经超过1.6亿人,仅次于美国。但这个数字仅占中国总人口的约12%。EUISS预测,到2030年,这个比例有望达到74%。在印度,到2025年,应该有半数人口跨越每日可支配收入10美元的门槛,到2040年,90%的人口将为中产阶层。

这股潮流也将波及亚洲以外地区。到2030年,巴西达到中产阶层标准的人数将占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到同一年,中美洲和拉丁美洲中产阶层消费者数量将赶上北美。非洲的转变将会较慢,但即便在那里,到2030年,中产阶层人数也应当增加一倍以上。

当然,这些刚刚迈入中产阶层的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仍然远低于北美和欧洲的对应人群。不过,到2030年,富裕国家在全球中产阶层消费中所占比例可能下降一半以上,从目前的64%降至30%。

这种转变对新兴国家内部政治秩序格局的影响,将与它对新兴国家与老牌大国之间关系的影响一样深远。壮大后的富裕中产阶层很可能要求政府实行更好的问责制度。这未必意味着他们会强烈要求实行西方式的代议制民主,但现有(往往是威权的)精英阶层将面临压力。

教育的普及(特别是在女性中的普及)以及数码技术不可阻挡的进步,促使中产阶层更积极地要求扩大自己在社会组织中的话语权。数码革命的影响已经在阿拉伯世界充分体现。共享的即时(且几乎免费)通讯给了全球中产阶层一件强大的武器,让他们为争取在更大程度上掌控自己的命运而斗争。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超过美国人口。

对西方而言,与数十亿人口脱离贫困这种喜人前景联系在一起的是,许多人(很可能是史上数量最多的)可能会拥抱个人自由、人的尊严、法治等基本价值观。社会富裕程度与个人自由度之间并无必然联系,繁荣与民主之间也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有许多证据显示,社会富裕程度和受教育程度越高,认同普世价值观的人就越多。全球的专制政府都将难以抵挡这种政治觉醒。

这并不意味着世界会变得更加稳定或更加和平。大国仍会相互角力。在国内面临压力的政权很有可能在海外找茬挑衅。对自然资源的竞争,以及新兴全球中产阶层的期望与政府满足这种期望的能力之间的差距,都将促使威权政府唤醒排外主义的魔鬼。全球治理机构可能产生的分裂将不会有帮助。

但是,未来世界有望一方面更加普遍富裕,另一方面更加追求自由?这其中肯定有好消息的含量。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菲利普-斯蒂芬斯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