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做空中国者的主要证据之一,是中国无法提振内需。近两年的消费数据印证了这一点。中国无法实质性提振消费,是因为中国的企业与消费制度不保护消费者,导致“中国制造”沦为中国市场,导致消费者的群体性大逃亡。
中国消费者再次痛切地感受到什么叫做信用溢价。央广经济之声报道,目前,原装进口“高端洋奶粉”成为国内不少妈妈的首选。几年间,洋奶粉价格节节攀升,从200元迈上了300元大关。经过去年底调价后,一些进口奶粉品牌已经突破了400元,甚至有些在涨价的同时还减少容量。而《广州日报》调查,德国品牌特福芬有机婴幼儿奶粉二段的价格,中国内地为德国本地的4倍600克318元人民币,德国为9.95欧元。即便加上进口关税、检测费、运输仓储费、增值税、经销商盈利等,价格也不可能相差得如此离谱。
中国没有消费者吗?每年1800万左右的婴儿出生,提供了最庞大的婴幼儿奶粉市场,预计到2015年,中国需要700亿元人民币的婴儿配方粉。中国没有消费能力吗?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15日发布的报告,每个城市家庭平均拥有金融资产11.2万元、其他非金融资产145.7万元、住房资产93万元,负债10.1万元、净资产237.5万元,中位数都高达40.5万元。中国家庭不舍得给孩子高价奶粉吗?中国孩子们被称为“小太阳”,是全家投资的重点。看看从国外归来带回的大包小包奶粉吧,看看海外邮购网站吧。
中国一些制奶企业为曾经的谎言付出代价,并且还在继续付出代价,这是他们应得的。托他们的福,所有的中国制奶企业“共享”信用折价。这些企业是真正的害群之马,理应受到严惩。
他们生产的品牌被消费者抛弃,消费者通过热捧洋品牌的方式,向企业展示信用是有溢价的。这些奶企龙头可以左右行业标准,可以打出高端奶的广告,但他们无法左右消费者对品牌的信心,每一次消费就是一次投票,当制度与文化无法保护消费者时,消费者就像股市投资者一样,用脚投票。任何谎言都会付出代价,并如毒蛇一般纠缠在每个人、每个消费者、每家企业、每个民族的心底。
国内奶粉企业断臂求生,国外奶粉企业找到了最大的商机。德国最大婴儿食品供应商喜宝、达能旗下新西兰最大奶粉品牌可瑞康、欧洲最大有机食品供应商之一瑞士英雄、荷兰欧比佳、德国美乐宝旗下爱他美、新西兰诗妙健、澳洲益智源、新西兰奥兰……各国洋品牌扎堆而来,希望在美赞臣、多美滋、惠氏、雅培、雀巢五大全球性洋奶粉的统治下,虎口夺食。
洋奶粉涨价的理由是成本上升、配方升级,对这两块遮羞布不必当真,洋奶粉原料价格全球相同,没有针对中国婴幼儿的特殊配方。真实的涨价理由只有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的信任。当一个庞大的有消费力的市场,与扶不起的本地品牌相结合,奇迹诞生了。对于商家而言,没有消费群体,标价就是摆设,消费群体认可的价格,就是终端售价。这与成本不成本、利润不利润没有多大关系,市况不佳就得挥泪大甩卖,哪怕价格跌进肉里,市况好就把价格抬到无法再抬为止,利润总是越高越好,哪有什么适当不适当?
信用溢价高到多少?中国内地的洋品牌奶粉在全球最高,是否意味着本土奶粉的信用度在本土消费群体里最低?信用,在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时间,是个奢侈品。
应对消费者的洋品牌崇拜有几种方法。或者用重商主义办法,把进口关税抬到天上,让国内绝大部分消费者消费不起,世界也就太平了。使用闭关方法的人,忘了地球是平的,忘了运输渠道无孔不入,忘了中国的出国大潮方兴未艾。我们已经在水产品等方面吃了亏,难道吃苦不记苦?
雪上加霜的是,中国在泥地里打滚的投资文化,使造假企业有恃无恐。笔者对奶业质量丑闻曝光后,投资者抢反弹让人印象深刻,习惯造假公司使投资文化充满了酸腐有毒之气。
或者用境外收购的办法挽留消费者,这是可行之路。不可思议的是,造假者速度之快,已经瞄准了洋品牌,代购、水货事件层出不穷。有业内人士表示,“按照大多欧洲主流品牌当地零售价9~16欧元,约90~150元人民币的价格算,那些淘宝上150元以下,甚至几十元的所谓国外原装空运奶粉实在危险系数太大。该部分低价销售产品至少三成有问题的,除了直接的造假外,还有过期后改新日期和回收空罐后以次充好的货。”如果洋品牌真假莫辩,下一步就是直接在境外购买,更进一步,连内地企业在境外的子公司都不再信任。
国内企业打造高端品牌,强调奶源从欧洲等地进口,配方为中国宝宝量身定制。笔者上京东商城一号店,婴幼儿奶粉畅销榜只看到一款光明的品牌,其他清一色全是洋品牌。
消费者大逃亡不仅仅局限于奶粉,还包括服装、建材等各个领域。这是信用的羞耻,更是监管制度的羞耻。信用不彰,如何提振内需?只有在各个领域清除谎言,才能真正树立内需的根基。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