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什么?

中西文化是两条路,西方文化着重于对事物“形”的研究和论述中的逻辑推导;中华传统文化重对事物“意”的研究,直取事物的本质内涵和精神的探索,由此而延续到事物表象规律的体现研究。对事物本质内涵和精神认识的深浅形成了个人的境界,体现在文字上的对事物本质的论述的时候,自然表现出诗词、散文及赋等不同文字体裁在不同境界体现的规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韵律”,这种超常的文化表现出的韵律之“韵味”,就是神韵。因此,传统文化重境界和神韵,以此而论文品高低与深浅,文如其人,文字的境界和神韵和个人修养息息相关,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其境界和意蕴当然就高深而悠远了。

这种对客观事物内涵和精神与外在表现形式的精神与外在物质表现形式的一统,在古代文化中叫“心物一元”,在法轮大法之著作《转法轮》中,李洪志先生一句“物质和精神是一性的”就道破了历代修炼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历代文人都说不透的天机,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而文化精神又是什么呢?就是李洪志先生在《转法轮》中人类开天辟地第一次揭示的宇宙特性:真、善、忍!

传统文化三教体现的普世价值观念就是真、善、忍。佛家修善、道家修真,都是以忍为修炼基础,表现在佛道两家的清规戒律那是达到修炼人的标准的条件,否则,一个凡夫俗子也就谈不上出家了。儒家是道家的入世学说,是道家同一理论不同层面的体现方式。

物质和精神之一性是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古代文化叫“心物一元”。体现在孔子所作鲁国的历史《春秋》中,这种不重形式的直取事物的本质的论述,就是“微言大义”了。鲁国史书《春秋》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这二百四十二年中发生的事情,要是按照西方的那种重事物形的表达的逻辑归纳法来论述,也许需要数千万字还弄不清楚,就像当代的历史一样,洋洋万言不知所云。“心物一元”的论述方式,才是中国信史文化的基础,这种重精神而轻形式的论述才能简明扼要的说明一切事物的来龙去脉,也是司马迁能完成《史记》的原因,表现在中华文化对生命的理解就是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以道德论成败的价值观念,中国古代士人普遍重道德修养而轻利益的得失,重道义而轻生命,仁义道德为衡量一切人与社会活动之价值的标准和修身立命之本,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独特最表层的表现方式。

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体现在中华文化的诗、词、字、画及古琴等一切表现形式中,都是直取事物本质内涵和精神表达的艺术形式,而对事物本质理解的深入追求,就是求道了。因此,古代传统社会的各行各业都以“道”冠名,如:文武之道、茶道、剑道等等,大到为政之道、商道、小到一般人的为人处世之道,包括文艺之道都是人修心养性的形式,都是完善人精神和德性的道路,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外在表现形式之求道之精神的意义之所在。

直取事物的本质,由里而外的看事物表现;由事物的外在表现而探索事物的本质,这是中西传统文化表面形式的区别,文化精神还是一统的,基督教的大爱和佛家的慈悲有什么区别?只是各自文化体系的各自论述不同而已。而西方音乐和画画等高级的文艺表现形式与中国古代的音乐和画画等文艺表现也一样,殊路同归。

点击与作者交流

本文留言

作者观心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