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富士康工潮宣告中国低薪经济破产

 2012-10-02 12:1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2

2010年中国的加薪潮与工潮,引得《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等西方媒体惊呼“低薪时代结束”。年中中国政府又宣布“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人民币升值已经是大势所趋。

这一系列戏剧,都在挑战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中国制造”不可能再这样低廉下去。中国这个“世界工厂”还能维持多久,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

野村证券不久前发布的《亚洲经济预警——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影响》采取了相对乐观的立场:称虽然今明两年中国的企业利润率将受到加薪的挤压,但中国生产率在1994~2008年期间的年增速达到20.8%,而同期制造业的工资年涨幅为13.2%,这意味着同期年单位劳动力成本实际上是在下降,生产企业有能力消化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涨。

但是,从长时段看,中国是否有能力消化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则很难预测。郭台铭在涨工资的同时即威胁要将富士康移出中国。

在短期内,如此大规模的制造业基地的迁移在技术上和成本上都有不可逾越的障碍。但是,在未来十二年内,中国16-24岁的劳动力将减少三分之一。

这几乎肯定将抬高劳动力的价格。与此同时,随着劳动力供应充足、价格低廉的印度、越南等国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制造业大规模流出中国绝非不可能。

应该说,中国经济正在面临着结构性的挑战。中国是否能在二十一世纪崛起为真正的世界大国,取决于对这一挑战的回应。

作为以历史研究为职业的人,我在估量这一挑战时更倾向于跳过一时之得失而进行宏观的展望。这就要回顾过去几百年大国兴衰,特别是资本主义演化与发达的轨迹,从历史之大势中寻求对未来的解答。

2009年,著名的英国经济史家罗伯特•艾伦(Robert C. Allen)出版了《全球视野中的英国工业革命》,对英国工业革命进行了新的解说。对我们理解全球化的未来很有帮助。

在艾伦看来,在工业革命之前,英国在资本积累上比不上荷兰,在技术上对欧陆国家也无领先的优势,之所以能够率先掀起工业革命,主要在于其劳动力成本高昂、原材料价格低廉。

“工业革命”的核心,是以机器代替人力。这些机器又必须用消耗大量煤炭的蒸汽机来驱动。制造这些机器的资本投入巨大。

同时,新发明的第一代机器非常粗糙,耗能极大。新的机器要想赢利,取决于两个条件:第一,劳动力比较昂贵,从劳动力上节省下来的钱足可以支付购置机器的费用;

2010年中国的加薪潮与工潮,引得《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等西方媒体惊呼“低薪时代结束”。年中中国政府又宣布“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人民币升值已经是大势所趋。

这一系列戏剧,都在挑战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中国制造”不可能再这样低廉下去。中国这个“世界工厂”还能维持多久,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

野村证券不久前发布的《亚洲经济预警——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影响》采取了相对乐观的立场:称虽然今明两年中国的企业利润率将受到加薪的挤压,但中国生产率在1994~2008年期间的年增速达到20.8%,而同期制造业的工资年涨幅为13.2%,这意味着同期年单位劳动力成本实际上是在下降,生产企业有能力消化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涨。

但是,从长时段看,中国是否有能力消化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则很难预测。郭台铭在涨工资的同时即威胁要将富士康移出中国。

在短期内,如此大规模的制造业基地的迁移在技术上和成本上都有不可逾越的障碍。但是,在未来十二年内,中国16-24岁的劳动力将减少三分之一。

这几乎肯定将抬高劳动力的价格。与此同时,随着劳动力供应充足、价格低廉的印度、越南等国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制造业大规模流出中国绝非不可能。

应该说,中国经济正在面临着结构性的挑战。中国是否能在二十一世纪崛起为真正的世界大国,取决于对这一挑战的回应。

作为以历史研究为职业的人,我在估量这一挑战时更倾向于跳过一时之得失而进行宏观的展望。这就要回顾过去几百年大国兴衰,特别是资本主义演化与发达的轨迹,从历史之大势中寻求对未来的解答。

2009年,著名的英国经济史家罗伯特•艾伦(Robert C. Allen)出版了《全球视野中的英国工业革命》,对英国工业革命进行了新的解说。对我们理解全球化的未来很有帮助。

在艾伦看来,在工业革命之前,英国在资本积累上比不上荷兰,在技术上对欧陆国家也无领先的优势,之所以能够率先掀起工业革命,主要在于其劳动力成本高昂、原材料价格低廉。

“工业革命”的核心,是以机器代替人力。这些机器又必须用消耗大量煤炭的蒸汽机来驱动。制造这些机器的资本投入巨大。

同时,新发明的第一代机器非常粗糙,耗能极大。新的机器要想赢利,取决于两个条件:第一,劳动力比较昂贵,从劳动力上节省下来的钱足可以支付购置机器的费用;

笔者在2006年出版的《中国不能永远为世界打工》一书,就是受到勃伦纳理论的启发。笔者当时指出,中国的政治结构,使普通劳工没有自我组织的政治权利,资本和权力勾结,人为压低了工价,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作为唯一的“比较优势”,向世界倾倒“中国制造”,满足了正在从传统工业向高技术产业急剧转型的西方发达国家对廉价制造业产品的旺盛需求。

驱赶缺乏政治权利的劳动力进行经济竞争,使中国没有强大的中产阶级来创造内需,出现的一小撮垄断性的巨富阶层。

他们不需要技术和管理上的创新,靠压低劳动力成本就能赚得丰厚的利润,并用这些利润到国外购买奢侈品,甚至靠资本投资移民。这是典型的中世纪后期的东欧模式。

2009年笔者出版的《怎样做大国》,则以“人重物轻”来概括艾伦的高昂工价、廉价资源的工业革命学说,指出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发展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发展低劳动力成本的制造业抬高了全球原材料的价格,走的是“人轻物重”的道路,很难成为持续性的发展模式。而计划生育政策使出生率被压抑,如今中国正在迈入劳动力供应急剧减少的时代。

这和中世纪欧洲黑死病后的情形十分相似:劳动力供应的减少造成了“人重”;人民币的升值提高了中国对原材料的购买力,使中国经济相对走向“物轻”。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统治集团往往本能地希望利用政治手段限制甚至剥夺劳动力的权利和自由,以维持低工价。而劳动力一方则必然提出加薪的经济要求和自我组织起来进行集体讨价还价的政治要求。

想当年,东欧的封建领主成功地压制了这种底层的诉求,维持了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使国家和社会陷入几百年的长期衰落。

西欧特别是英国的老百姓,则比较成功地捍卫了自己的权利,最终在高工价的道路上演变为先进国家。这一历史经验与教训,对当今处在转折关头的中国政府与社会,具有重大的警示意义。

富士康事件和一系列的工潮,宣告了低薪经济的破产。中国的贫富分化,也超过了警戒线,对社会形成了巨大威胁。中国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模式。

为此,政府提出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以矫正贫富不均所带来的问题。但是在我看来,贫富不均的矫正主要应该通过市场来调节,政府要在社会服务领域扮演积极角色。

随着劳动力供应的短缺,劳动力价格自然会大幅度上升。这是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政府要维护这种供需关系的市场运作,没有必要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规定工资每年必须上涨百分之几。这超出了政府的权限。

我们需要特别警惕的是:今天政府如果能下令涨工资的话,明天就可能下令降工资。根据渣打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志浩的研究,近年来进入中学的学生数量平均每年降低1.8%。中学学生总数以约每年100万人的速度减少,清楚揭示了劳动力供应的迅速萎缩。

结果,除2009年外,自2003年开始,制造业工人实际工资每年上涨5%—10%。2010年2—3月对多家制造业企业进行的调研表明,工资水平普遍上涨了8%—12%。

《华尔街日报》则报道说,民工的工价最近一年上涨了17.8%。劳动力相对充裕的时代已经过去。随着劳动力变得相对稀缺,经济增值活动中的大部分收入将用于支付劳动力成本。这一转型(即经济学家们所谓的“刘易斯拐点”),大概在几年前就已经发生。

其实,也正是在几年前,即2004~2005年间,笔者准确地预言了这一转型的发生,并且大声疾呼:中国过度依赖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过度压低劳动力成本,使企业陷入了低薪、低技术的陷阱,难以为这种转型作好准备。

如果说笔者的预言已经被今天的事实所印证了的话,那么我在这一预言背后所作出的相关分析,就值得人们重温。

笔者预言的目的,是敦促中国尽快摆脱对低廉的劳动力的依赖,迅速转型到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创新经济中。这就像中东的产油国一样,大家守着充裕、廉价的石油,日子自然能过得很好。

但是,放眼未来,石油资源总有被开采完的时候。当油井枯竭时还靠什么过日子?这就需要在油井还没有枯竭时,把丰厚的石油利润用于其他的投资,如高科技、金融等领域。以后油井枯竭,但这些新经济也成熟起来,发展就可能成为持续的。

同理,中国在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之时,要想到劳动力资源枯竭时应该如何发展,仅仅“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高高兴兴地走着瞧是不行的。

从劳动力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向高科技的创新经济转型,不是一夜之间想转就能转的,必须提前作准备,必须在劳动力资源还没有枯竭时作准备。

问题是,中国在劳动力充裕的晚期,仍然缺乏这种前瞻性的考虑,而是陶醉在“衬衫经济学”中不能自拔;不是通过适当的市场机制和政策手段矫正对廉价劳动力的过分依赖,而是在劳动力价格已经很低的情况下再人为地压低劳动力成本,使物更重、人更轻,乃至“人重物轻”型经济中对技术革命的刺激因素也就被扼杀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我们被迫转型时,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就很难被技术进步所消化,许多丧失了技术升级的机会的企业,被劳动力价格的增高逼得破产,转型的阵痛就强烈得多。而贫富分化严重,腐败横行,又使我们的社会承受这种阵痛的能力非常低。

所以,中国目前这种已经被廉价劳动力娇惯坏了、缺乏强劲的技术创新因素的经济,是否能消化每年两个百分点的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就变得非常令人担心了。

在未来二十年,图一时之利的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面对无法消化的劳动力价格危机,恐怕更愿意下令抑制工资上涨。

2010年富士康事件,象征着中国正站在了十字路口,向两个方向走的可能性都有。一方面,面对滚滚而来的加薪潮,郭台铭对外表示要加强自动化生产,减轻对劳动力的依赖。这印证了我们前面所说的:工价一高,人一重,就会刺激企业的技术更新,走的是西欧的历史道路。

但另一方面,富士康高调内迁,希望继续开拓廉价劳动力的新边疆。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富士康到本地落户,竟把到富士康实习当作“政治任务”交给技师学校的学生,以非经济的手段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走的是东欧的历史道路。

可见,政府利用自己的权力干预市场,往往帮的是大企业,而非劳工。政府未来也有各种权力抑制工价的上涨。因此,在走到那一步之前,对政府这方面的权力就应该明确限制。

简而言之,笔者所主张的从低薪、低技术、低端制造业向高薪、高技术、高端经济的转型,并不是要政府下令停止生产衬衫、集中力量造大飞机,更不是让政府下令涨工资。

笔者只是说,一个“人重物轻”的市场环境,更能刺激技术的发展。而“人轻物重”的市场环境,则往往阻碍必要的技术发展。因此,中国应该集中精力营造“人重物轻”的市场环境,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在这方面,地方政府的职能主要应该表现在两个领域:第一,维持基本的市场秩序,保护劳动者的正当权利。这包括获得正当报酬和自发组织工会进行集体讨价还价的权利。

如今的低薪,往往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而根源于劳动者权利得不到保障。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发展,经常与资方同谋,人为压低工价。

民工还经常得不到报偿,被迫讨薪,而很少听到欠薪者受到惩罚的案例。政府没有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的能力,就形同一个失败国家。

另外,工人自发结成工会,增加了社会中间层组织,将提高工人讨价还价的能力,同时可以借助工会对工人进行管理,增加社会稳定。

第二,地方政府要在社会服务上履行责任,加大这方面的投资。这主要表现在教育、医疗、劳保福利、住房等等方面。当每个公民都有了基本的保护后,大家才能更加放心大胆地竞争。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BWCHINESE中文网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