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人生: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图)
古语说:“人目不见青黄曰‘盲’,耳不闻宫商曰‘聋’,鼻不知香臭曰‘痈’,痈、聋、盲不成人也。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 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崐……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由此可见,人世间的学问见识,往往也是以博读见效,以寡读见拙。古诗中 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
其实,读好书,多读书,对于陶冶品德情操,提高为人处世的各种能力,都是大有益处的。培根也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读书是以长才。” 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延伸,读是内化吸收,写是外化释放。形象地讲:读是输入,写是输出。即使是写同一个题目的文章,有的人能把文章写得丰富而深刻,易 懂而感人;有的人则把文章写得局促而肤浅,难懂而干涩。这是由于作者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深度的不同所造成的。而思想深度的不同,则是由作者读书的多寡和人生 阅历的差异所决定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两句名诗出自于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其意思是说:“读尽万卷书,那么写文章时就会才思泉涌,就像有神仙相助一样。”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别人蒙蔽的人。” 一个有志向学的人,获得智慧,感悟人生,决不能只靠个人的经历和实践,而必须利用前人已积累的经验。古人云:“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百剑而后识器。”初学书法的人常要临摹字帖;临摹多了,自己就要学会一着,佳者还要独创一体,成为书法大师。初学表演的人常要模仿他人,甚至亦步亦趋;模仿多了,自己就会娴熟 自如,佳者还要独成一派,比师者更高一筹。初学各种手艺的人都要从师,从一锛一斧、一锤一凿、一刀一剪,照葫芦做瓢;照做多了,自己就会巧技在手,佳者更会花样翻新、独出心裁。同理可证,学写文章也必须从多读文章开始。
青春时代是人生的黄金季节,其他年龄段的人都羡慕年轻人,而年轻是金钱买不来的巨大财富。在青春时代就能读破万卷书,那将为未来的人生写下辉煌的一 笔。这里所说的读万卷书,不是指学校的教科书。而是指课外的书,如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孙武的《孙子兵法》及周文王的《周易》这样的中华智 慧经典书籍自不待言,即使如《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及《三国演义》那样的经典文学小说也有很高的可读性。在读万卷书的过程中,与他人共用自己拥有的优秀书籍不仅是一种做人的修炼,同时也提高了这些书籍的使用价值,使自己交到更多的朋友。从前笔者曾把自己喜欢的优秀书籍借给其他的朋友阅读,后来那些朋友们告诉我说:这些好的书籍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读课外书籍不需要准备考试,因此也没有精神压力。当然在选择好书时需要思考,如果没有特定的目的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决定阅读哪些书籍。对于自 己特别喜欢的书或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可以反覆阅读,以发展自己的心灵力量,并且尝试在生活中应用书中的原则或方法,它必定可以激发大脑中潜在的灵感与创意, 帮助人走向成功。读万卷书之后,就已拥有了惊人的力量,接下去就应该在实践中充实自己的人生了。
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其他文章所反映出来的多种知识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唯有博读,才能从书中吸取历史上无数生活经验的结晶、渊博的智慧,提高识别真假的智力,并且可以丰富自己的想像能力。使思想境界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学问和见识得到长进。博读还能使人们通过古今中外无数著名作家的作品来学习清新、优美、犀利、辛辣等各种风格的语言特色,从一首诗歌、一篇散文、一则寓言或一部游记中得到美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教育。这对于净化人心、培养纯正无私的高尚道德情操,将能起到非凡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