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功勋至伟,被封为上将军。(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记得我开始学习驾车时,很喜欢大力脚踩油门,让汽车如离弦之箭一样疾驶,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享受到驾车的快感。然而,道路并不是笔直的,时不时的就会有转弯和下坡出现,因此陪我练车的教练总是精神非常紧张。他不停地劝我:“先学会刹车、停车,再练加速也不迟。学会了刹车与停车,你就学会了驾驶,一味高速地奔跑是非常危险的。”事过三十年的今日,他的叮咛言犹在耳。也因为我时时不忘刹车,故而驾车三十年也没出过任何交通事故。
其实从人生的层面来讲,知足与知止是中国哲学中独有的一种智慧。道家始祖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中还说:功成身退乃天之道。百草树木,花开之时何等灿烂,但一旦有了果实,花便谢了;硕果累累,香飘数里,一旦成熟,就会落下,它们都不会再占据枝头。老子由此认为,人的行为要合乎天之道,功业成了,就应该引身后退。古籍文献《增广贤文》将这种智慧总结为两句易于传颂的警句: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意思就是说:知足的人就经常感到满足,一辈子都不会被自己的欲望所控制而辱没自己;做事有分寸的人就常能有所节制,于是一辈子都不会因为自己不恰当的行为而蒙受羞耻。春秋末年的商圣范蠡与西汉初年的谋圣张良都是深谙此道的圣者,大功告成,急流勇退,堪为“大智知止”的典范。
“忠以为国,智以保身” 商圣范蠡进退自如
春秋末年的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称霸,功勋至伟,被封为上将军。但范蠡深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非常明智地选择了功成身退。传说范蠡隐居于“陶”,改名陶朱公,后以经商致富,曾经三掷千金于天下。范蠡念及同僚之情,还曾差人致书同朝为官的文种,对他说:“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劝其莫居功自傲、莫贪恋权位,及早归隐。但文种一直未能听从,不久果然死于非命(勾践赐剑令其自杀)。
范蠡本为春秋时代楚国人,年幼时出身贫寒,但是天生聪敏睿智,年纪轻轻就能学富五车,通晓天文地理与兵法,满腹经纶。他虽然一身才能,又是经商天才,但由于行事低调,在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却不曾被重用。此后范蠡只好移居越国,并投入越王勾践麾下。周景王二十四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一场“檇李之战”,吴王合闾阵亡,从此吴越两国结下深仇大怨。两年之后,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在夫椒与越国决战,此战使越王勾践大败,仅剩五千兵卒逃入会稽山。在勾践贫困潦倒的这段时间里,范蠡时常告诫勾践:“人待其时,忍其辱,乘其败……持满而不溢,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则获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之后夫差因为打了胜仗而日渐骄佚,范蠡便断言:“越必兴、吴必败”,并且建议勾践:“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范蠡被拜为上大夫后,便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这段时间勾践听取范蠡建言,忍辱负重、卧薪尝胆。
为奴三年之后,夫差将勾践等人放回越国,范蠡与文种开始积极拟定兴越灭吴的计划。《左传‧哀西元年》中记载:“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即是以十年积极生产、以十年强化国力的策略。期间,范蠡为了削弱夫差的意志并确保策略,献上西施、陈娟、郑旦等美女,长达二十年的计划与经营,越国不但力量强盛,也一举消灭了吴国,一雪前耻。
范蠡在勾践落魄时尽心全力地辅佐他,到最后兴越灭吴,成就越王霸业,被封为上将军。这时的范蠡可说是名与利都达到了顶点,与文种同为复国之功臣,正是开始享受权势的时候;然而此时,范蠡却兴起了离去的念头。他通过二十多年来的观察,知道勾践“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享福。”因此决定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候选择退隐。他写了一封信告诉文种,要他也早早离去,因为若是留在勾践身边,恐怕性命不保。灭吴后,范蠡便留下一封信给文种后要求归隐,勾践很爽快地同意了。此后范蠡泛舟五湖,化名陶朱公、鸱夷子皮,成为商圣。文种看过范蠡的信后,根本不相信范蠡所说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然而,事实证明范蠡具有先见之明,此后勾践就随便找个理由令文种自尽了。
《史记》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范蠡此后经商重视道德,获得了良好的商誉。他善于聚财致富又乐于施财济人,如此美德受到后代许多商人推崇,尊称他为“商圣”。
“中兴之臣”恪守本分 谋圣张良功成身退
提起西汉三杰,张良、萧何、韩信,谁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三人辅佐亭长刘邦一路入咸阳,在钜鹿战败西楚霸王项羽而定鼎天下。张良辅佐刘邦平定天下,有大功于社稷。刘邦在登基称帝之后,大封功臣。刘邦认为:张良虽然从不曾冲锋陷阵,但是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功劳,比任何人都大。因此刘邦让张良自己在齐国境内,选择三万户的地方作封邑。然而,张良虽然建立了特大的功勋,却并不想当官掌权,张良说:“当初臣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相遇,这是上天把臣送给陛下。臣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邑,就请陛下封臣于‘留’,来纪念这一番的君臣遇合吧!”于是,刘邦封张良为“留侯”。“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主动从“帝者师”退居到“帝者宾”。张良专心修道养精,得以颐养天年。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