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是一种美丽。正如凤凰涅槃,在痛苦中永生,却成为一种伟大的记忆。对目前的中国经济来说,只有两条出路:一条是继续放大泡沫,在美元加息后彻底崩溃;另一条路是主动刺破泡沫,实行软着陆。
为什么这么说?
中国真实的经济总量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却在到处充当老二,全世界都在笑。按国际经济总量的统计,中国自己的GDP泡沫至少20%,实际排在日本之后。因为在出口方面各国统计方法是净出口减去净进口,我们是将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两项相加。我们的统计模型与整个国际社会都不一样,如何相比?去泡沫化是中国的当务之急,这样就能做到至少不至于自欺欺人。
其次,2010年以来我们真实的GDP增长从没有超过8%,因为我们数据问题导致全民疯狂,以为中国经济增长是全世界第一,各地纷纷大兴土木,银行放贷也乐此不疲。从2010年以来中国债务不断上升,而且在2011年达到顶峰,基本呈13%,18%,12.6%比例上升,是GDP增速的两三倍以上。也就是说,如此下去,一个庞氏骗局就会被国际社会揭穿,完全是高通胀高负债拉动的经济泡沫在衍生,已经完全不可以持续,因为债务危机将在2013年爆发,后果,很难预料。
国际金融界常常会观察一个数据,那就是投资在经济体当中的比例,不能超过52%,如果超过52%,这个经济体很可能爆发金融危机。中国官方统计,2010年投资占GDP比重达到57.6%,2011年已然达到54%,2012年数据没有出来,但是,绝对不会低于53%。也就是说,在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快要崩溃时,为了18大前的维稳,不惜再加大投资,胡乱批准一些地方项目,以维系这个荒唐的增长数据,却给下一届留下更大的隐患。
2013年中国金融风暴爆发时,所有的债务将会浮出水面,让全世界震惊。就那无锡来说,2014年2月,无锡连公务员的工资都开不出来,这个600万人口的城市,一年财政收入560亿,而当时负债已经突破9500亿,连利息都付不起。2月14日,江苏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到无锡现场办公,拉来19家金融机构,逼着各大银行给无锡贷款1000亿,先给钱,有什么问题18大以后再说。这样,这19家金融机构又被迫给无锡增加贷款1000亿,也就是说,无锡政府负债已经突破1万亿,到达1万零500亿。拿什么还?那时天晓得。而像无锡这样负债水平有多少?都能解决吗?回答是否定的。
政府债务的解决。
主权国家债务一般有三个办法解决:一是通胀,也就是像2009年那样印钞,这个造成的负面反应已经非常严重,所以,中国央行在大量印钞已经成为不可能;二是违约,也就是赖账,不管银行如何催款,就是没钱还,该咋办我不管,至于我发不出工资,那是上级领导要管,否则,领导们要来替我们收尸;三是实行货币贬值,像美国那样去损害他国利益,中国这样做,会损害日本、香港、东南亚等国的利益,以渡过难关。人民币升值,是损害全体国民的权益,而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可以拉动本国的内需,有利于中国的制造业复苏,但是,如此一来,土地泡沫就要破灭了。
在以上三个选择中,中国新一届将会如何?从习总最近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大约习总可能会选择第三个解决方式。习总最近指出,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要保持经济增长,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活力和动力,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这分明是批评以前的增长是有水分的,是没有效益的,是缺乏质量的,也是不可持续的。更可怕是,习总还说,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要看到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牢牢把握主动权。从坏处准备,是一句比较务实的话,不是像上一届那样天天在做梦,而是在切切实实的准备应付2013年的中国经济大萧条的来临。
这个不仅仅只是要远见,还要有魄力。魄力和胆识是连在一起的,如果没有魄力,就不可能有胆识,所谓远见就成为幻想。当然,这会产生一两年的阵痛,但是,为未来的复苏带来希望。
关于货币政策。
中国的土地价格严重高估,已经影响到所有产业的发展,房价至少高估了50%,所以,人民币对内已经严重贬值,所以,一切问题的解决取决于货币政策。
10年来,中国金融决策层原来多采取金融工具进行调控,不断的加息或者降息,提高或者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很少采用一种货币工具,那就是放大或者缩小货币币值的效应催生经济的繁荣。而在西方国家,大多采用货币工具维护经济增长。在中国经济30年的历史上,只有朱镕基担任常务副总理兼人民银行行长时,遇到经济过热,沿海地区泡沫泛滥,在1990年采用货币工具,一次下调人民币汇率,从人民币2.8元直接下调到5.22元,然后,调到8.3元至8.6元区间,刺破了沿海房价泡沫,理清了所有的三角债,梳理了金融资产,维护了国家的金融安全,重新启动了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催生了一轮经济繁荣。
习总会这样做吗?全球拭目以待。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