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言获罪的大陆作家、前《光明日报》记者戴晴,对于她的前世今生,大约40岁以上的都略知一、二。前年我在新华书店购得她的人物传记《张东荪和他的时代》,书中披露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据报道,她在香港此书发布仪式上慷慨陈词,演讲中揭露了所谓北平“和平解放”的真相,直指毛泽东当时决定不打仗并非为了保护古都,而是耍弄谋略赢取时间。
1949年春天,北京前门大街看“解放”大军进城的老百姓,表情如此淡漠
戴晴从一幅“围城解纽”的对联开始演讲,然后对1949年初所谓北平“和平解放”的幕后真相进行阐述。她说,这并不是中共宣传所描述的毛泽东胸怀大义,为了保护古城和百姓而放弃打仗。所谓北平的“和平解放”,是毛泽东利用第三政治势力的运作、利用文化人保护古都的热肠古道,为自己赢得了时间,完成军事部署的一个谋略。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张东荪扮演着多面角色:学者,报人,政论家。作为学者,他被研究者称为“输入西洋哲学,方面最广,影响最大的人”;作为报人,参与创办《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主办了《解放与改造》等多种时政刊物。在张东荪等人的努力下,“学灯副刊”被誉为五四时期三大报纸副刊之一;作为政论家,在近代中国风雷激荡的语境下,他总是力图坚持自己的立场,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中国走上民主、宪政的道路英勇奋斗。
1949年张东荪作为国共谈判的重要中间人,和其他著名文人邓文如、张伯驹等著名学者非常相信共产党所承诺的一切漂亮说词,甘于成了军人和政客手中的“协调员”。不过张东荪很快发现,从谈判到“解放”大兵进城没几天,不要说文化,就是作为“文明的守望者”的张东荪等教授们全部了无声息地消失了。没有了他们,北京城很快变成了红色的帝都。原来他们是一群被人利用的人偶。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共有代表576名,在选举新政府主席时。毛泽东以575票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次不记名投票中,唯一只有一票没有投予他,就是时任燕京大学教授的张东荪。这位在该年初才居中共与国民党中间谈判,促成北平“和平解放”的民主人士,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热闹至狂欢中,冷静地投下自己表达意愿的一票。(这一票,后来毛泽东动用公安侦察出来)
就是为了这一票,后来张东荪的命运要比想象的更惨,文革中他死在秦城监狱。
戴晴花费了8年时间写成此书,她承认在中共文件未解密,历史解说权都在当局手上的情况下,调查真相困难重重。她在演讲中还出示了所谓北平百姓欢迎共产党进城的照片。她说:“大家看看北平市民热烈欢迎解放军,怎么都是一个年龄?怎么都是一个岁数?这其实是有组织的,这张照片是专门由地下党组织清华学生去欢迎的。”
饮水思源,卸磨不能杀驴。这是祖宗留给我们做人的基本德行。张东荪和他的同仁们为北京和平解放付出的一切,后生不能遗忘!
戴晴认为,身为作家有责任还原历史真相:如果一个政权要是掩盖真相,证明它没有自信。一个没有自信的政权是很可怕的。同样一个民族不正视历史的话,就不能吸取教训,就不能伟大复兴。所以我们就是要把历史的真相发掘出来告诉大家。
空谈误国。文章从头到尾没有空谈一句。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