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草根网民的视野中,“法国印象”处于明显的分裂当中。要论正面评价,“浪漫”二字首当其冲,其次便是香奈儿、爱马仕、拉菲酒庄等一长串耳熟能详的品牌,以及卢浮宫、香榭丽舍、凡尔赛等旅游胜地。但在这种“美轮美奂”的浮华背后,负面观感仍然是深入人心的,以一种同样非理性的轻蔑态度表现出来,这和一百年前中国人对法国的热切甚至盲目的期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作为希拉克和萨科齐的后任,现任法国总统奥朗德的访华之行并不轻松。尽管PPR集团向中国捐赠圆明园兔首和鼠首,以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方式为法中关系送上大礼,抹平了2009年以来因佳士得拍卖而起的风波,但奥朗德并没有在中国新兴媒体上争得特别的一席之地,即便是80亿美元的空客订单,和雅安地震相比,也并不值得大书特书。
然而,这种冷淡也并不是针对奥朗德本人的敌意,毋宁说是绝大多数外国元首访华的常规待遇。微博等新兴媒体在相当大程度上是“自定议程”的,和党报及各地都市报的“规定动作”保持距离。在这种平淡背景下,观察“中国人眼中的法国”,或许有更加真实的一面。
在采访奥朗德总统之前,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芮成钢在他自己的微博账号上发出一条邀请,向网友征集问题——“你喜欢法国吗? 提到法国,你会联想到什么?你对法国,有着什么样的印象? 法国总统奥朗德首次访问中国,你最希望他回答的问题又是什么?”在24小时内,有大约1800条留言回复,涉及到关于法国的方方面面。这1800条留言,或许可以作为一个样本,从中观察普通中国网民对法国的印象。
有趣的是,或许是由于芮成钢的采访风格富有争议的缘故,他的这条邀请并没有得到微博上众多意见领袖的呼应。1800条留言中,90%以上都来自于没有实名认证的草根网民,同样90%属于“直接评论”(不依赖其他账号转发),这或许也更有代表性地体现了中国民间的情绪。
在形形色色的问题中,可以大致归纳为十个方面,分别是:“浪漫”民族性格、旅游、美酒美食奢侈品、治安、同性恋法案、武器禁运、留学教育、富人税、总统个人生活(前女友与现女友)、历史问题(侵华、达赖、中日关系等)。
从关键词的提及次数上来看,反响最强烈的是法国的社会治安问题,尤其是中国人在旅法期间受到的暴力侵害。在所有留言中,粗略统计至少提及两百次以上。在这一点上,无论是留法学生还是游客,都有强烈不满。例如网友留言:“去年我在法国旅游也遭到过匪徒飞车抢劫,损失惨重。因此,我十分关注中国游客在法国频遭盗窃的事件。法国警方的懈怠处理和政府不能及时制止和惩戒罪犯,导致受害现象屡禁不止。我很想知道法国政府将如何采取措施维护国家治安和国外游客的人身财产安全。”(@墨_檀)
还有旅法网友质疑法国的相关社会政策,称“在巴黎住过三年,对这个城市又爱又恨。可怕的社会治安,黑人和阿人小青年抢Iphone,抢包,打人;不明白这个国家的移民政策的初衷是什么?鼓励黑人,阿人生孩子,然后政府给他们补助,在等着他们长大成人接着抢劫打人?一味的增加税收,但是很多都用给这些人?替很多人觉得不公平。”(@蕾蕾阿拉蕾大蕾蕾大蕾)
紧随治安问题不满情绪之后的,则是长期以来中国人对法国的一种美好“偏见”——法兰西的浪漫。这种印象往往和美酒美食、奢侈品、文化遗产、自然风光结合在一起抒发出来,但是“浪漫”一词,则毫无疑问是中国人对法国的典型正面观感,在芮成钢微博留言中,也出现了上百次。
事实上,相当部分的法国人对中国人的这种莫名好感都觉得惊讶,甚至有轻微的尴尬,因为在法国日常生活中,说某人“romantique”,暗含着此人多情、风流、甚至私生活放纵之意,但和红酒、美食、卢浮宫关系不大。也有中国人意识到这种误解,呼吁“别再说法国人浪漫了! 连法国人自己听了都要笑!”(@Eva-老烟枪不带火)但这种美好的“偏见”,仍然存在于大多人对法友好的中国人心目当中。
再其次,令人最感到意外的是,法国最近刚刚通过的同性恋结婚法案在中国网民心中也激起了不小波澜,以关键词提及次数来看,几乎仅次于治安问题,和“浪漫”不相上下,也达到了上百次之多。尽管在中国各种媒体上,“同性恋”仍然是一个无法拿上台面正式讨论的问题,但并不意味着相关人群可以直接无视。在法国将同性恋婚姻合法化之际,奥朗德访华也成了这种社会情绪宣泄的一个突破口。有网友呼吁“相比较经济来说人权问题以及人们的幸福感是最重要的,想想您身边的中国同性恋朋友吧,他们其实并不快乐!”(@原本是好孩子)
此外,法国作为中国学生海外留学的最大目的地国之一,仍然面临着需求与反馈的落差局面。不少声音呼吁法国当局放宽签证政策,为更多的学生和游客创造便利条件。或许奥朗德已经从多种渠道听到了这种声音,他在26日的上海交通大学演讲中,已经许下了“(学生)签证流程必须加快”的承诺。
在某种意义上,奥朗德仍然要为他的前任萨科齐埋单。后者执政期间接连发生的抵制奥运火炬、抵制家乐福、接见达赖喇嘛等事件,仍然在相当一部分中国网民心中留下不快印象,例如有网友提到,“一提到法国就两个想法,一个是浪漫的代名词,一个是支持达赖喇嘛”(@还是那个锋)。这种印象甚至和传统上中国人对法国的负面观感结合在一起,成为“傲慢、自大、冷漠、虚伪”的注脚,甚至上升到“法国对中国境外分裂势力的或明或暗的支持和纵容”的高度(@乡涧山水)。
在长期的“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育灌输下,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具有强烈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心态,反映到对法印象上,会频频出现“没有拿破仑,法国什么也不是”、“没落”、“要退出历史舞台的国家”等措辞。这种心态,以微博上某草根大号的凶猛“吐槽”最为典型——“由长着一张刻薄的小学教员脸的小社会主义分子领导的穆斯林国家。想当欧洲领导但总失败,想和美国对着干但总被打脸,想和英德叫板但总被不当回事。第三世界国家穷逼文青儿和左派知识分子的梦想符号,实际是爱占小便宜吃大亏的欧洲小农意识的集散地。签证很难,傻+逼才哭着喊着非得去。”(@二逼瓦西里)
中国长期的意识形态灌输培育出一种弥散的、无明确指向的仇外情绪。一些咄咄逼人的指责,未尝不是“借法国酒杯、浇中国块垒”,例如有网友向奥朗德提出的问题是“中日如果因为钓鱼岛开战,你支持哪一方?”(@朱禄晋)或者“对日本参拜禁(靖)国神社拜鬼行为是什么看法?”(似水年华ZYZ),甚至“如果法国做不到不愿得罪日本人,那就不要来中国,中国人不欢迎。”(@妙吉祥的blog)
当然,同样是立足中国,在种种情绪宣泄之中,也不乏严肃认真的思考,例如“法国和德国是怎样化解宿仇的,对中,曰两国外交有什么启示。”(@月生荷边)“当前中国思想政治改革能从法国启蒙运动中借鉴到什么?当前中国为什么产生不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这样的思想家?”(@勇敢的小小田)“另外还想知道他们在市政规划上是怎么做到保护历史遗迹的同时又能和新的建筑相得益彰的,相比之下,我们国家的历史遗迹就一个字,拆!”(鱼好多a)
总体来说,在中国草根网民的视野中,“法国印象”处于明显的分裂当中。要论正面评价,“浪漫”二字首当其冲,其次便是香奈儿、爱马仕、拉菲酒庄等一长串耳熟能详的品牌,以及卢浮宫、香榭丽舍、凡尔赛等旅游胜地。但在这种“美轮美奂”的浮华背后,负面观感仍然是深入人心的,以一种同样非理性的轻蔑态度表现出来,这和一百年前中国人对法国的热切甚至盲目的期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放眼世界,大概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成为中国眼中具有足够分量的楷模,既不“捧”也不“反”,既有深刻理解又有尖锐批判,法国也不是这样的幸运者。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