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3年06月17日讯】
七十一、宋‧抓周啐
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原是大人情愿事,今番却令婴儿求。
《东京梦华录》:‘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至来岁生日,谓之“周”,罗列盘盏于地,盛果木、饮食、官诰、笔砚、筹秤、经卷、针线应用之物,观其所先拈者以为征兆,谓之“试”。’《梦粱录》:‘生儿至来岁得周,名曰周啐。其家罗列锦席于中堂,烧香炳烛,顿果儿饮食,及父祖诰敕、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剪、升斗等子、彩缎花朵、官楮钱陌、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儿戏物,却置得周小儿于中座;观其先拈者何物,以为佳谶。谓之“拈周试啐”,其日诸亲馈送,开筵以待亲朋。”
七十二、唐‧折柳
跋山涉水轻别离,天涯芳草亦萋迷。只因登程常折柳,桥畔岸边皆秃枝。
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隋末无名氏《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此为较早之思行人而折柳之诗。唐王之涣《送别》云:‘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韩翃《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敦煌出土唐代民间曲子抄本《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最初因相思而咏柳,后来送别时折柳以示相思。王翰《凉州词之二》:‘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折杨柳〉者,乃胡笳与笛之曲目名也。其取名折杨柳,当与离人相思有关。
七十三、唐‧步障
国殷民富夸盛唐,豪门出行步障长。可怜明皇幸蜀路,难遮风雨任凄凉。
晋代即有步障,贵族富家出门要用步障遮住路的两侧,尤其内眷不欲路人看见。《晋书》:‘王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石祟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唐代贵家妇女出门,仍用步障;在敦煌莫高窟唐代多处壁画中有步障出现。但更多的不是长形固定步障;而是方形活动步障,以横梁展障,梁中间接一竖杖,由男役持之,可以随人移动。妇女下车,即用步障遮之。
七十四、元‧驿站送信
天涯海角难相逢,尺素传[--哗--消声]远征。驿站健卒鞭快马,山高水长亦贯通。
秦汉已有驿传制度。但至宋代才废除唐代以民为驿夫的制度,而代之以军卒传递。并实行急递铺。二十里有歇马亭,六十里有馆。《梦溪笔谈》:‘驿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余里。’宋雍熙二年,允许私书附递。苏轼就有‘乱山横翠嶂,落日淡孤灯。奔走烦邮吏,安闲愧老僧。’的诗句,可能苏轼托邮吏(驿卒)捎的就是私人信件。跑路送信的人称‘急足’或‘急脚’。如《夷坚甲志》:‘陆氏晚步厅屏间,有急足拜于庭,称郑官人有书。’到元代,设有‘站’,邮递的覆盖面加大,速度也更为提高。
七十五、宋‧茶贩
银针碧螺漫自夸,玉壶沏煮胜紫砂。夏至日长行人少,担歇柳荫闲斗茶。
陆羽《茶经》引晋代《广陵耆老传》云:‘有老妪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茗不减。’所谓茗,即茶水;这老妪是最早的茶水小贩形象。后来虽发展有茶棚、茶馆、茶楼,而小茶贩仍然存在。范祖述《杭俗遗风》:‘杭州有茶司一行,最为便当:每担一副,有锡壶两张,其杯箸、调羹、瓢托、茶盅、茶船、茶碗……无不足用。’《梦粱录》:‘在五间楼前大街坐铺中瓦前,有带三朵花点茶婆婆,敲响盏,掇头儿拍板,大街游玩人们看了,无不哂笑。’桥道坊巷,‘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至三更后,方有提瓶卖茶。冬闲,担架子卖茶、馓子,葱茶始过。公私营干,深夜方归故也。’‘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宋人有《斗茶图》,描绘茶贩间比美茶的活动。
七十六、金‧货郎担
鼗鼓街头摇丁东,无须竭力叫卖声。莫道双肩难负重,乾坤尽在一担中。
〈货郎担图〉在宋人绘画中有数幅。〈清明上河图〉中即有两架货郎担子;金代有〈乾坤一担图〉明代也有〈货郎担图〉。《梦粱录》中所记挑担卖物者种类甚多:‘并挑担卖油,卖油苕、扫帚……瓜、茄、菜蔬等物。’属生菜类;‘又有铙子、木梳……与各色麻线、鞋面、领子、脚带、粉心、合粉、胭脂等物。’属小百货类;‘又有挑担抬盘架,买卖江鱼、石首……河蟹、河虾、田鸡等物。’属水产品类;以及卖熟食、花草、糖果、玩具等,都有挑贩,‘并于小街后巷叫卖。’一般称货郎担,主要指卖小百货之货郎。
七十七、明‧磨镜
云想衣裳花想容,宝镜绰约映春风。难见庐山真面目,拨雾还赖老磨工。
古代用铜镜照面,用久则不明,需倩工磨之。如遇喜事,为使镜面光洁,也要磨之,如唐王建《镜听词》即有:‘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听。……可中三日得相见,重绣锦囊磨镜面。’《梦粱录》即载有:‘修磨刀剪、磨镜,时时有盘街者,便可唤之。’与现今磨刀工相似。
七十八、清‧拉车卖酒
蒸出佳酿入酒海,驱车赶到围场来。曲香何惧鲸饮量,醉倒猎手卧虎台。
用车载酒在街市卖,唐代已有之。杜甫《饮中八仙歌》:‘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这种车就是运酒或卖酒的车。宋代挑酒桶卖酒,见于《水浒传》中。清代烧锅造酒,多用大型容器贮存;如用高丽纸裱糊大竹篓,涂以猪血,一般为酒篓;可容酒百斤以上者,名为酒海。以车载酒海售酒,多在人数众多场所,如庙会、围场等处。承德离宫藏有清代‘长白山老满洲京旗驻防热河兴隆阿’所绘之《围场风俗图》,其中即有大车载酒海售酒之情形。
七十九、唐‧骑驴打球
吐番马球号波罗,传入大唐靡中国。民间亦好击鞠乐,无奈马少骑驴多。
马球藏语称波罗。在唐初传入长安后,即为皇帝和贵族们所喜好。盛行情况可见《封氏闻见记》。尤其到唐玄宗时,打马球风气大盛。波罗球大如拳头,用坚韧木料制成,内部挖空,外面涂色或装饰。故又称‘朱球、画球、彩球、七宝球’等。球杖长数尺,击球一端呈弯月形。球场宽阔平坦,两端各有球门,两队球手骑马入场,打入球门为胜得一筹,将筹插在球门上。当时也有在大街上打球者,也有骑驴打球者。如《逸史》载:李林甫‘年二十,尚未读书。在东都,好游猎打球,驰逐鹰狗,每天城外槐坛下,骑驴击球,略无休日。既惫舍驴,以两手返据地歇。’后来也有步行打球者,如王建《宫词》:‘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近人步打球。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
八十、唐‧相扑
孟贲古冶两相搏,强者角抵在必得。今番对阵显身手,他日三军勇报国。
我国古代角觝最早进入宫廷,《礼记·月令》:‘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在秦汉时的角觝不作为体育项目,而归于百戏一类。唐《因话录》载:‘文宗将有事南郊,礼前,有司进相扑人。上曰:我方清斋,岂合观此事!左右曰:旧例皆有,已在门外祗候。’可见唐代相扑久已有之。巴黎藏敦煌唐代写经上画有两个赤身着犊鼻裤者相扑的形象,可为形象佐证。宋代《东京梦华录》及《梦粱录》载:宋代宫廷御用之相扑手,乃御前卫队左右军士,名为‘内等子’。市井职业相扑手,则皆有名号。胜者受赏物品有:旗帐、银杯、彩缎、锦袄、官会(钞票)、马匹等;‘须择诸道州郡膂力高强、天下无对者,方可夺其赏。’亦有以相扑设擂,如《水浒传》中所描写者。故我国职业相扑,要早于日本(十六世纪日本出现职业相扑)。北宋还有‘小儿相扑、乔相扑’。更有早于全世界者,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临安有著名的女相扑手,《梦粱录》记载了她们的名字:赛关索、嚣三娘、黑四姐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相扑始于日本之说,并不正确。因为角力、相扑之类,欧亚许多民族都有,例如蒙古、伊朗、土耳其等,只是规矩有所差异而已。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