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3年06月30日讯】一个月前媒体还在津津乐道海量的货币泛滥,5月末M2余额104.2万亿元,同比增长15.8%,这已经大大高于13%的增长目标。一个月后,市场突然转向出现恐慌性的资金短缺,银行间拆借利率6月20日飙升,一天的利率,最高竟然达到30%(按年折算),但依然有银行筹集不到资金甚至违约。
6月23号上午,上海、北京、武汉等多个地方的工商银行系统柜面取款、ATM、网银等都被告知出现故障,无法取钱,虽然事后声称是电脑系统升级原因所造成,但许多人不禁会思考这些问题:红红火火大规模放贷的银行怎么突然出现如此罕见的钱荒?海量的货币都到哪里去了?
实际上,巨大的债务危机正在逼近中国,中国债务门类太多,数据也不透明,虽然大家都承认地方债务已经处于失控状态,地方政府财政风险极大,但到底有多大风险,却是莫衷一是。更为严峻的现实是,目前披露的债务数据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中国地方政府的负债已经到了无人敢提及的地步,债务总额究竟高达多少?恐怕很难厘清。
《财经》杂志的“摸底中国负债”(2013年4月7日)是篇详实可靠的文章,该文经过分门别类计算,金融部门债务、政府部门债务、居民部门债务与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合计,总债务规模高达120-128万亿左右。仅2012年中国的非金融部门债务就达到了GDP的2.21倍。该文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他的结论是:“在人均收入6400美元的情况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维持如此之高的债务水平”。
里昂证券今年5月发表的报告也认为中国总债务规模高达107万亿,即GDP的205%。里昂证券统计数据显示,在2008至2012年间,中国债务规模/GDP从148%暴涨到205%。2012年中国新增债务比2011年增长了一倍,2012年新的债务占GDP的比重达到110%。新增债务增长了58%,约为GDP增长的2.9倍。而这些债务主要来自影子银行系统和地方债务。
现在很多钱都到了所谓的影子银行,影子银行的钱又跟地方政府负债连在一起,由于有政府背景有土地升值潜力,银行通常对各种投融资公司是借多少就给多少,甚至怂恿地方政府借新债还旧债,抑或将利息再转成贷款,造成银行的烂帐和金融呆帐十分严重,如果房地产市场出现风吹草动,大大小小的银行都将陷入巨大的债务泥潭。
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本该成为世界各国调整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机会。但中国不仅没有借这一机会调整经济结构,让房地产泡沫消退,反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加大政府投资,成了逆向调整,导致房地产泡沫持续放大,地方政府疯狂借贷用于挥霍用于投资各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通过大量举债来推动经济增长已成为各地普遍采用的伎俩,靠债务支撑的繁荣让政府尝到了钱袋子满满的滋味,这种畸形的发展模式,让中国付出了极高的制度成本和金融成本,政府利用手中的铸币权,让银行开动印钞机,印出的钞票又通过政府投资、银行放贷等方式哗哗进入中央、地方两级财政;影子银行是一个非常恐怖的魔影,里昂证券保守估计,中国的影子银行总规模在13万亿至17万亿之间,其中主要是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银行理财产品59%没有担保。
为了拉动GDP增长,大批大批的信贷资金变成了楼房、机场、公路、高铁,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资金流失,特别是各地斥巨资打造的各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包括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大运会等等,每一项投资都是天文数字,这些投资丝毫没有产生经济效益的可能,再加上年年上涨的军费开支和维稳经费,以及巨大的贪腐成本和疯狂转移到境外的资金,使中国的海量货币供应也处于失血状态。
资源错置也产生了很严重的后果,许多企业无法产生足够偿还利息的资产回报率。房地产价格攀升与鬼城同时出现也向官方敲响了丧钟,许多僵尸型企业占据了大量的信贷资源,却不产生效益。《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5月25日发表的调查报道“唐山曹妃甸工业区烂尾”,详细记载了这个由一大堆僵尸项目、僵尸企业占用大量信贷资金组建的僵尸工业区,一个是累计投资超过3000亿元的曹妃甸工业区,一个是投资280亿元的曹妃甸国际生态城,两地目前已成了典型的烂尾工程,唐山市为此支付的利息每天就逾千万之巨。这只是中国类似僵尸项目的一个缩影。这种僵尸企业不会产生效益,日渐增长的债务已累积成一座座沉重的大山。
近期,国家审计署公布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18个省会和直辖市,有17个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来偿债,比例高达95%。2012年6000亿的土地出让净收入实际上连支付地方债的年利息都远远不够。尽管土地财政成了地方债的救命稻草,由此也使得房价居高不下、泡沫难破,但土地财政模式正逐渐进入低潮,地方债危机爆发风险日益加剧,一旦地方不能开源节流解决债务问题,债务危机爆发将不再是一句空话。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