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盘点古代上演过的空城计 最早在春秋(图)

 2013-08-23 13:28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2013年08月23日讯】中国最早记载的空城计是在春秋时期。《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载:楚国令尹子元以兵车六百乘伐郑,兵临郑都城下,众将见郑都内城的闸门都没有放下,议论了一阵后撤退。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故事,诸葛亮用一座空城吓退司马懿大军,由此改编而成的京剧更是脍炙人口。但是很多专家学者已经考证出来,这是罗贯中杜撰,诸葛亮并没有使用过空城计。那么历史上是否真的有空城计呢?

在“三十六计”中,空城计属于“败战计”。在危急情况下,掩饰空虚,骗过敌人,是一种败中取胜的策略。

比如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李广率百人追击匈奴,突见匈奴有数千骑杀过来,李广的部下十分害怕,想要逃跑。李广道:“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必不敢击我。”反而前进至距匈奴二里,下令“皆下马解鞍。”他利用匈奴不明虚实,大摆空城计,全身而退。当然,李广是在大草原上,尚算不得“空城”,但在中国历史上,还真有几位真正上演过空城计。

春秋时期的空城计

中国最早记载的空城计是在春秋时期。《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载:楚国令尹子元以兵车六百乘伐郑,兵临郑都城下,众将见郑都内城的闸门都没有放下,议论了一阵后撤退。

《左传》记载得比较简单,而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里的描写就详细多了。《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回写道:楚军至郑,有大臣主张逃跑;有大臣主张据守待援;有大臣主张背水一战。叔詹主张据守,并信誓旦旦地说:“楚兵若来,臣自有计退之”。这时消息传来,楚军已破外城,叔詹“使甲士埋伏于城内,大开城门,街市百姓来往如常,并无惧色。”楚军见此情形不敢入城。次日齐国援军至,楚军恐腹背受敌,赶紧撤退,为防止郑国追击,子元也布下空营阵,只撤人马,不撤帐篷。待天明叔詹发现是座空营,楚军早已走远。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空城计。

西魏王思政初镇弘农,弘农守备松懈,敌人逼近。王思政“令开城门,解衣而卧”,并勉励将士敌人不足畏。数日后东魏数千骑兵临城下,见此情形,“惮之,不敢进,乃引军还。”(《北史·王思政传》)随即王思政修理城池,积累粮草,大大加强了弘农的防御。

唐高祖李渊第十四子李元轨为定州刺史时,突厥来犯,李元轨下令“开门偃旗”(《旧唐书·李元轨传》),突厥疑有埋伏,趁夜逃遁。

空城计的使用在于争取时间,因为敌人很快就会得知真相,肯定会再度杀回来,使计的一方要么趁机逃跑(如诸葛亮),要么做好打仗准备。

南北朝时,北齐祖珽出任北徐州刺史,南朝陈军来攻,祖珽“不闭城门,守陴者皆令下城静坐,街巷禁断人行,鸡犬不听鸣吠。”陈军见状,不明所以,怀疑是座空城,放松了警戒。夜里祖珽下令大叫,杀声震天。“贼众大惊,登时走散。”(《北史·祖珽传》)后来陈军得知真相,卷土重来,祖珽已做好准备,大败陈军。

历史上不少将领都使用过空城计。毋庸置疑,空城计是很危险的计策,败中取胜,死中求活,不到万不得已决不使用。一旦敌人探得虚实,或碰上个愣头青主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冲进去再说,那就真死定了。

来源:北京青年报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