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3年09月12日讯】土地市场“着火了”。近来,从京沪等一线城市到宁杭等二线城市,城头变幻“地王”旗。十来亿的地王都是“小来来”了,百亿级地王满天飞。
经济复苏不明朗,下行压力不减,但房地产市场高烧不退,这构成了当前经济运行中一道特殊的风景。针对这一乱象,警告声不绝于耳。美国前财长亨利·保尔森不久前访华时,直言不讳地称中国应吸取美国的教训,及时处理房地产泡沫。这不是美财政官员第一次向中国发出风险警告。美国财政部驻华经济与金融特使DavidDollar将美方反思次贷危机的报告友善地提交给了中方。报告说,从1998-2006年,美国房价翻了一番,住房按揭贷款增长了150%,房价上涨超过基本面,回头来看,那是很糟糕的泡沫状态,这直接诱发了2008年金融危机。言下之意,中国“翻几番”的房价是值得警惕的风险指标。
几乎同一时间,日本东京大学川岛博之根据中国各省市城市面积数据进行推算,得出中国城市地价总额约为265万亿元,这一数额相当于GDP的6倍。而一般来说,地价总额应当与该国的GDP相同,最多也只是2倍左右。而泡沫时代日本也曾达到过GDP的4倍,所以他认为“中国土地价格处于严重的泡沫状态”,警告中国要记取当年日本的教训,把土地当成要什么就来什么的“万宝槌”,土地“生钱”的机制最终难以持续。
但是,这些报告发表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反而引来中方强烈的反对声浪。“专业人士”撰文反驳,称评级公司提出的问题“很稚嫩,很不专业”,是配合“做空中国”阴谋论;专家说房地产是“国家财富的大仓库”,没泡沫,未来几年还要“坐等翻番”,北京、上海的房价要涨到八十万一平方,有房子的人将来都是亿万富翁;有业内大佬以平方米换算,卖萌撒娇,说做房地产的不如做胸罩的……
在市场高烧的同时,职能部门态度暧昧,住房信息系统联网折腾了两年,完成了40个主要城市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后,就没了下文,住建部“两手一摊”,说“全国性的数据库建设滞后,大范围联网有难度”。而今年,多次高层会议对房地产调控未多着笔墨,这让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是“管理层默许并认可房地产现状”,从小打小闹小偷小摸的“放气球”,到大鸣大放取消限购限贷,其效果已为地方所乐见。一些中等城市出现每月成交逾万套商品房的史无前例盛况,房地产对财政贡献度甚至超过了80%。土地交易市场一路飙升,到8月底,京沪土地出让收入突破千亿,宁杭等二线城市也超500亿。
在市场的群体性亢奋中,有先知先觉者恐高了。李嘉诚先生最近就在高位大举抛出京沪等地的多项物业,并转手抄底欧洲的物业。一向谨言慎行的王石上周在微博上就此提醒业界:“这是一个信号,小心了!”
每个人都愿意为这场超级泡沫辩护、保驾护航——因为每个人的利益都裹挟其中难以自拔。中国的这种疯狂与当年日本的情形何其相似。日本房地产“着火的年代”,每年建几百座摩天楼,经常性出现“日光盘”,中产阶级迷信“在东京拥有一套房等于为后半生保了险”,就像现在有人说“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房价永远不会跌”。皇宫那块地就可换回整个加利福利亚,东京可换回整个美国,他们到欧美发武士债券,不要付息,日本人傲慢地对投资人说“不要你们倒贴就算好了”——因为日元在升值,升值的幅度都远远超过了利息。日本证券承销团在世界各大报纸杂志刊登广告,为日本只涨不跌的资产价格和汇率“背书”,驳斥“日本地价过高论”是“固执于托夫勒天动说的陈词滥调”,强调“必须替换为哥白尼的地动说”。
泡沫只有在破灭的时候才知道它的苦涩。但是,泡沫要破灭的时候,上帝不会提前通知你。早稻田大学教授小林英夫反思当年的日本泡沫破灭时说,“就像一个到达抛物线顶点的铅球一样做自由落体运动”,从迷信永远不会下跌到突然出现断崖式下跌,“泡沫经济是极其柔软的东西,它有遵循规律可控的一面,也有无法预测、不可控的一面。它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总之不会按政策所期待的方式前进”。
以邻为镜,以史为鉴,太多的教训一再说明,房地产市场如果失控,任由泡沫恶性膨胀发酵,诱发癌变,将引致经济的系统性崩溃和灾难。泡沫持续的时间越长,回归之路就越痛苦,甚至要付出一个民族、一代人的苦难为代价。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