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漆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雕漆始于唐,在清乾隆时呈现了“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的景象。近年来雕漆器在拍卖会上屡创新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张效裕从事雕漆制作20多年,佳作颇丰。从本期开始,她将从雕漆制作、器型、纹饰、款识等方面做详细的介绍。
雕漆,可简单地解释为在漆上雕刻。 漆,古书注:“漆树以刚斧砍其皮开,以竹管承之,汁滴管中,即成漆也。”漆树是一种生长在亚热带地区的落叶乔木,开黄绿色花,结扁圆形的果实,中国的贵州毕节、湖北毛坝、四川城口和陕西安康为我国主要生漆产地。我国先民很早就掌握漆树汁液的性能,最早用来做漆器,所以古人尊称它为“大漆”、“国漆”。
雕漆所用的漆是在“大漆”中兑入熬熟的桐油和矿物颜料调制成的“罩漆”,这种漆颜色亮,干枯时间慢,适合工匠雕刻。工匠把这种大漆与桐油制成的漆也称为“油漆”,但与我们现今意义上的油漆有本质的不同。
漆工把制成的“罩漆”用漆刷均匀涂在器物胎体上,漆刷往往是漆工自制的,并绝不轻易借人。他们用马尾毛、牛尾毛和妇女头发制成阔如排笔或尖似蟹足的大小不同的刷子。漆刷蘸漆要充足,涂漆室内不能有尘土,这样刷出的漆面才能如膏脂般润泽。
刷过一遍漆后要把器物放进室里,四壁用毛毡包围,地上要洒上水,需用湿度和热度熏蒸,不然大漆髹涂之后难以固化成膜,直接影响下一遍漆的涂刷。如果湿度太大,涂层固化太快,就容易起皱,形成外干内湿,等到雕刻时就会像在豆腐上雕刻,下刀会出现玷缺、不完美,这是雕漆工艺的大忌。
器物在按设计要求髹到一定厚度后,画师会用毛笔蘸石黄水在画稿的反面勾描线廓,待干后,将画稿正面盖于漆面上,用犀牛角做的刮板轻刮。待揭掉画稿,器物上便留下黄色的图案。工匠再按图雕刻,以刀代笔,雕刻出山水、花卉、人物等纹样。雕刻者所用工具也均为雕刻者自制,有刺刀、起刀、片刀、弯刀、钩刀、凹面刀等,形态各异,用途不同,大小俱全。
一件器物雕刻完成后需放置数月,待漆彻底干燥后,依次用刮刀、砂纸、细灰条刮磨,再用瓦灰拋光后才终于完成,整体完成需要一年的时间。因一件雕漆制品髹漆时间长,手工雕刻慢,使之逐渐成为历代皇家享用、把玩、馈赠的贵重物品。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