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4年05月13日讯】在中国日益强大的国家竞争力面前,再没什么能比制订南中国海(中国称南海)行为准则的举步维艰更凸显出东南亚国家的无能来了。
这一直是个马拉松式的漫长过程,而且似乎遥遥无期:中国已经相当明确地表示过并不急于向前推进。但如果你以为北京完全不在意,那就大错特错了。
由10个成员国构成的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简称:东盟)一直迫切苦求中国签订行为准则,以便彻底告别那种正在搅扰该地区(现在是全球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之一)的活动。例如,北京在中越争议水域架设了一个巨大的钻井平台,由军用飞机和舰队保卫。
上周末期间,东盟国家领导人在缅甸召开峰会,再次请求加速南中国海行为准则方面的行动。与此同时美国也在极力推动此事。当前危机使这次会议黯然失色。
尽管近二十年间为达成协议投入了诸多外交努力,但中国和东盟之间围绕准则细节的正式对话才刚刚启动。
中共外交部长王毅去年曾不点名批评了一些国家,他表示,一些国家提出速成论,这既不现实,也不是严肃认真的态度。
在外交手段没有实现进展的同时,中国一直在迅速增强军事实力,尤其是海军实力,以此来改变该地区的格局。2012年,中国船只曾经在斯卡伯勒浅滩(Scarborough Shoal,中国称:黄岩岛)与菲律宾对峙,该地区位于菲律宾海岸附近,是全球渔业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中国通过在越南附近海域架设钻井平台来加强对南中国海自然资源的主张,这种做法还没有先例。越南指责中国船只多次冲撞该国船只,并发射高压水炮。中共外交部的一位官员周一称,这次作业只是过去作业的例行延续。
许多西方国家分析师认为,中方架设钻井平台的时间点正好在美国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访问亚洲之后,而在东盟缅甸会议之前。选择这个时间是为了传递这样的信息:对美国来说,中国意欲试探美国转向亚洲、支持其伙伴与盟国的决心;对东盟来说,中国则想通过单边行动加强对几乎整个南中国海的主权主张。
如果情况果真如此,那推行行为准则又有什么意义呢?
北京为什么要同意受东盟维和安排的约束呢?这些安排包括:完全尊重联合国海洋法、保持自我克制、不利用武力解决争端。
现在,外界常常认为美国及其亚洲盟友面临的选择缺少回旋余地:要么退缩,要么与中国武力对抗。
但这种观察未免太过简单化了。首先,中国一直非常小心地谋划自己的行动,以确保不会引发武力回应。中国要想在军事方面与美国分庭抗礼,还需要很多年的发展,而且美国在该地区的驻军仍然是一股非常有力的震慑力量。
不仅如此,这种观察还无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在以国际规则和惯例为基础寻找妥协方案方面,北京正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菲律宾已经针对中国对整个南中国海的主权主张向联合国的一个仲裁庭提出申诉。迄今为止,中国并未理会相关申诉,但马尼拉的盘算是,中国如果拒绝参与仲裁程序,那么在国际上就要承担声誉损失,尤其是在仲裁结果对马尼拉有利的情况下。菲律宾的这种盘算不无道理。
而且,如果亚洲其他国家起而效仿——长期来看这不无可能,北京的国际地位可能会进一步受损。
中国不希望被视为国际非法分子:多年来,中国为融入基于规则的全球制度投入了巨大精力,尽管中国的最终意图是要从内部将规则变得对自身有利。
中国的强硬姿态也在驱使东南亚国家投入美国的怀抱。有几个国家正与日本这个中国在亚洲的夙敌建立更密切的关系。另据军事分析人士说,新的地区性集团联合起来对抗中国的可能性或许也能制约中国的动作。
当然,东盟内部国家在南中国海问题上对中国的态度并不一致,比如菲律宾和越南倾向于采取更强硬的对华立场,而泰国和新加坡等国却没有与中国的直接海事纠纷。柬埔寨是中国的亲密盟友,过去在有关南中国海争端的讨论中都站在北京一边。上周六东盟各国外长发布的声明就反映了这种立场的不一致。声明对南中国海发生的争端表达了“严重关切”,但却没有明确提到中国。
对于越南来说,这明显是不够的。越南总理阮晋勇(Nguyen Tan Dung)对中国进行了抨击,称中国做出了危险和严重的越线行为。
不过,东盟被迫拿出一份声明的事实就已经充分表明,北京为自己的强硬举措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围绕南中国海行为准则的谈判拖延得越久,北京付出的这种代价就会越大。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