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和“王”,为古代对最高统治者的不同称谓。这绝不仅仅是信手拈来的三个简单称号,而是别有深意的,代表了古人对理想政治秩序的预设和理想君主人格的规定。本文无意从文字源流的角度探讨其本义(这也许是古文字学家的工作),只想从经学的层面谈谈这三个名号的政治哲学意蕴。
孔颖达《尚书正义》曰:“言‘帝’者,天之一名,所以名帝。帝者,谛也,言天荡然无心,忘于物我;言公平通远,举事审谛,故谓之帝也。”《白虎通义》曰:“德合天者称‘帝’。”“天”在古代语境中是一个本原意义上的至高存在,“帝”是“天”的一个面相,意味着“公平通远,举事审谛”的政治智慧。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曰:“皇,天也。”“皇”亦是天的另一重面相。《说文解字》曰:“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可见“皇”更具有源头和开端的意义,是对“大立法者”的称呼。《尚书正义》曰:“帝者公平天下,其道可以常行……而皇优于帝,其道不但可常行而已,又更大于常……然帝号同天,名所莫加,优而称皇者,以皇是美大之名,言大于帝也。”又曰:“五帝有为而同天,三皇无为而同天,立名以为优劣耳。”“皇”这个名号比“帝”更尊贵,有类于《庄子?天下》篇所谓“神人无功”的境界。《白虎通义》曰:“号之为皇者,煌煌人莫违也。”更赋予“皇”以极大的威权。
《说文解字》曰:“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依照《说文》和董子的解释,“王”一方面是人心的凝聚,一方面又要参通天地,将天道切用于人事。《尚书正义》曰:“不得称帝者,以三王虽实圣人,内德同天,而外随时运,不得尽其圣,用逐迹为名,故谓之王。《礼运》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即帝也;‘大道既隐,各亲其亲’,即王也。”“王”又稍逊于“帝”,因其不得不囿于时运,考虑具体的政治现实。可见,与近乎“天人”的皇和帝不同,“王”更贴近大地,与人间事务有着更紧密的关联。
总之,三个名号之间存在着位阶上的层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了“天学”与“人学”的相辅——每一个伟大文明的开创者,无不以自然秩序来规定政治秩序。不可否认,古人的解释乃出于“想象”,除了上古圣王的“诗性形象”之外,历史中实在找不出人格如此完美的君主。然而,我们要讨论的并非“是否存在”的问题,而是“如何可能”的问题。正是这种“想象”,标示了一种“美好政制”的“可能性”,塑造了政治现实的价值尺度和评判标准,并决定了中国古典政治的“品质”——一种“向上”的、高贵的政治。因此,不管历史上出现过多少奸雄和昏君,奉行王道、成致太平始终是古典政治的最高目标。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