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国内本科毕业才来到澳洲留学的人,而我的他是土著岛出生白人国长大的半典型中国人,惯称ABC。ABC的最大优点是他们思想比较简单,说话直接,无需猜度,对不喜欢的东西会婉言拒绝,认定了对象就表现得一往情深,宛然一个经济适用男的样子,既像西方男人一样彬彬有礼,又承继了中国男人勤劳大方的传统美德。尽管如此,但相处下来,在某些方面他还是跟我期待的不大一样:
开始我以为,跟他一起至少可以提高语言水平,或者帮忙改改作业里的语法错误。
后来,我发现跟一个稍微能听懂一些中文的ABC谈恋爱,跟学好英文没有太大关系:第一,为表双方地位对等,我们交流时一般是他说英文,我说中文,谁也不用迁就谁。第二,所谓的“练习口语”,不到三句他就开始纠正我,不到五句就开始笑话我,不到十句就得开始学我说广东话式英文了!这时,我毅然选择放弃,因为受不了被打击,人家本来自我感觉良好的,在外面跟老外也“畅通无阻”,何必委屈自己!第三,写完个作业,想让他帮忙改改,他看半天之后,说“很好”!然后我发现天天说英文的人,写作和词汇不见得就准比留学生的好,正如天天说中文的我们,也不是每个人的语文都能拿90分。
开始我以为,跟他一起至少可以多认识一些年龄相符的老外,多交朋友可以更融入这个社会。
后来,我不得不相信“物以类聚”这客观真理的普遍存在性,他的朋友都是ABC,从幼儿园同学到现在一起工作的同事,没有一个老外能真正成为他打游戏,聊天,聚会,吃饭的朋友。而且,参加工作后,他仅有的几个好朋友也不是经常见面,更不能指望他能介绍我认识新朋友了。
开始我以为,跟他一起,作为本地人的他会给我许多新鲜感,带我周围吃好吃的,玩好玩的。
后来,我发现也许摩羯座的ABC多属闷骚型,他的口味他的生活方式基本上都是一成不变的。例子一:他钟情于某家连锁奶茶店,在它们开业到逐渐衰落的差不多10年里,他几乎每天一杯,而且每次都是葡萄绿茶。例子二:他衣服的风格也十年如一,看到特别喜欢的会同一款买齐2个颜色。例子三,他之前没有吃过的东西,坚决不会试,例如芒果,香蕉,咖啡,鸡爪。他的这些行为没有应该不应该可言,只能说在悉尼长大的就不见得是“悉尼通”,除了指望他带我去beach walk和bush walk,其它的吃喝玩乐好去处还是刷微博找找吧。
我和他的文化差异极大,用他的话概括是“最讨厌不会说英文的中国人”,用我的话概括是“最讨厌不会说中国话的中国人”。所以,他的幽默我反应不过来,我的笑点他也听不懂。
跟很多人一样,我发现自己出国之后好像特别爱国,看到跟国家荣辱有关的新闻会激动好一阵子,每每至此,他事不关己的中立态度总是让人很恼火,让我忍不住去灌输爱国教育。然后分歧就来了,一个接受了中国教育20年的人,和一个连中文字都不认的人,竟在无谓地争辩国家大事!无数次的争吵之后,我终于想通了,既然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接受的教育不一样,就算他跟我同仇敌忾或者喜极而泣也都是敷衍我的。相隔半个地球的人有缘走在一起,本来就没有政治抱负,更不会因为一时的喜恶有什么极端的举动,过的是劳动人民的平凡日子,真没必要因为这些伤感情。再有碰到激动的时刻,发个微信去朋友圈,跟大家分享得了。
没有相同的文化教育,共同话题其实也不多。所谓共同话题主要来源于对对方最初的好奇感而已,很快就在热恋阶段聊到尽头。往后的平淡生活里,他的电脑游戏我看不懂,我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连续剧他听不懂,他习惯读BBC新闻,我爱刷微博,他爱逛电子产品区,我只逛女装区;他看冒险剧科幻片,我却喜欢感人爱情片……
既然缺乏共同话题,那就只能创造共同话题了,或者说是创造共同经历和共同回忆。也许,这就所谓的爱情需要经营吧。这些年,我们一直像热恋情侣那样,吃饭,逛街,看电影,假期出外游玩,踏遍游客们去的所谓景点,也热衷于本地的主流娱乐活动各种上山下海。婚后的3年,我们依然延续着这些行为:去了无数次环形码头和岩石区,每次去总要拿着大相机和小手机这里看看那里拍拍,百分百的游客样。他能说的比较像样的中文不多,前不久在海边吹风时说了一句让我感触很深的话:我们会一直做这些无聊的事情到老吗?
在跟他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思想差异不应该是情人间矛盾的源头,而是培养理解接纳和互相尊重的过程。因为我们都不完美,少一点期待,多一份满足。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