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片/看中国配图)
以往心理学,多半从研究人类异常的心理起家,也就是依循医疗模式,生病了才看医师,东西坏了再想办法修复,重点时常摆在如何挖掘与消除心理障碍,换句话说,就是要除去使人“不快乐”的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所发展的正向心理学,便是一反过去心理学的传统,着重于“将治疗心理疾患与改善负向情绪的心理学”,导向于“如何使人过著快乐、幸福及有意义的人生”。
正向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意涵之一,便是指出了“没有错,并不等同于对”,而“没有不快乐,也不表示能够快乐得起来”。
临床上与个案工作经验中,许多不快乐甚至忧郁的人,常常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甚至压根没思考过这类问题。很多人平时可能除了电视与网络外,经常找不到能投入与享受其中的事物。再者,忧郁症的诊断指标之一,便是对于原有兴趣的事物丧失了兴致。
其次,或许受限于家丑不外扬的民情,抑或缺乏找心理师咨询,以及倾诉与整理心理困扰的习惯,所以往往前来求助的民众,多半已经是十分不快乐了。
能够投入从事感到有乐趣的事物或活动,是最佳的纾压处方,同时,亦是快乐的泉源。塞利格曼教授也认为,能全神贯注投入某件事,是获取幸福感的要素之一。
简单来说,“做自己喜欢、想做的事情”最好能多过“认为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才可以享受生活乐趣,而不致累积与充斥责任与压力。
当一个人全心全意投入于某事物,全然被吸引其中,例如慢跑、阅读、瑜伽、创作、旅游、人际交流或学习新事物等,即便要花很长的时间,但感受到的讯息并不是倦怠,而是充实感,甚至是不知时日已过的快乐。
因此,日常生活中,多方涉猎与培养喜好,以及有兴趣的事物,可以有效抵御压力与负向情绪的冲击。
人生在世,压力与无常是常态,抗拒不了,也无从抗拒。平时养精蓄锐,多养成可让人投入、乐在其中的活动与资源,便如同一张弹簧垫般;当不免遭逢情绪低潮而陷落时,可有足够的缓冲,以再度弹跃而起,重拾快乐的人生。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