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片)
西汉惠帝4年(公元前191年)的一天,郴州东鸭子塘村一个潘姓姑娘,到村旁的郴江岸边一块很大的石头上浣洗衣裳。这时,有一缕非常好看的仙萍浮游水中并围绕巨石转了几圈,潘姑娘欢喜地观赏仙萍时心中不觉产生悸动,回家后不久便发现自己有了身孕。其母私下里问她,潘姑娘说明情况后,其母不肯相信。
至潘姑娘怀胎10个月生下一个儿子时,家人因其未婚而生子感觉很不光彩,为避众人口舌,潘姑娘的母亲将婴儿丢弃在村后牛脾山下的桃花洞中。临走时,潘母对天发誓道:“该成人,七日之后活生生;不成人,七日之内早归阴。”
到第七日,思子心切的潘姑娘急忙赶到桃花洞,看到一只美丽的白鹤正张开雪白的羽翅为婴儿御寒,一头健壮的白色母鹿正在给孩子喂奶。潘姑娘惊喜之余,连忙将孩子抱回家中偷偷地喂养,并发誓再不嫁人。
孩子养于密室7年,未见生人,更没有名字。一日,此儿突然对母亲说:“儿子已经长大了,不要再幽禁我了。”从此,此儿每日上村后的牛脾山为家中砍柴,这牛脾山山灵水秀、风景极佳,山中常有神仙异人出没。
这日,他入山砍柴,便遇到一位老仙翁。老仙翁知此儿无名,便问其一早出门时看见甚么,此儿说看到门外有一个人用禾草串鱼悬挂在树枝上,自己却枕着树根呼呼大睡。老仙翁说道:“禾草串鱼是个‘苏’字,枕树而卧是个‘耽’字”,于是便为此子取名为“苏耽”。从此,苏耽便跟随老仙翁学习道术。
不久,苏耽学道有成。一次吃饭时,苏母无意间说想吃便县(今永兴)的特产鲊鱼(油鲊鱼)。苏耽一听,放下碗筷就出了门,眨眼功夫,苏耽就提了一对鲊鱼回来。苏母奇怪地问:“郴县也有鲊鱼吗?”苏耽答:“我是从便县买来的。”
又一次,苏母患病不思饮食,苏耽问娘想吃甚么,苏母说想吃湘潭的臭豆腐乳,没想到苏耽不大工夫就给母亲买回了离郴州近七百里的湘潭腐乳。苏母虽高兴却不相信苏耽真的到了湘潭,直到两月后,苏耽的舅舅来看望苏母,说起曾在湘潭看见过外甥的事。苏母这才相信苏耽真的到过湘潭,于是更加惊异。
汉文帝3年(公元前177年)5月15日,苏耽修道圆满。清晨,侍候母亲后不久,天空便传来了袅袅仙乐之声,10只仙鹤伴随着氤氲缥缈的紫气从天而降,苏耽把一件石匣交给母亲时说到:“有需必得,慎勿发也。”并称郡有疫可取庭前井水、桔叶救之,随后苏耽驾仙鹤飞天而去。从此,牛脾山便改名为苏仙岭。
苏耽升仙的第二年,郴州果然暴发瘟疫,来势迅猛,八方蔓延,一时间,病死无数。苏母便按照儿子的嘱咐,用自家庭前的井水和桔树上的叶子救活了许多的病人,郴郡的瘟疫终于得以平息。从此,“桔井泉香”的典故便在各地流传下来。唐开元19年(731),郴人在井旁建祠。北宋真宗赐名“集灵观”、“桔井观”。
苏耽升仙时留给母亲的小石匣上写有“心有求,叩叩首”几个字。石匣只要叩1下,就会出现苏母所需的衣食穿用;苏母凭着这个石匣子,温饱度日而活到百岁无疾而终。
苏母去世那天,人们望见苏仙岭上有白马出没,并隐隐听到哭声从岭上传来。人们把所见所闻禀报到郡署。郡太守张邈率下属一行人亲赴岭上求见苏仙,张邈见半隐于松叶枝丛中的苏仙丰资神彩、光熠照人。苏仙知道郴江之上无桥,便对太守说:“山谷幽远,日暮难归,愿许苏耽成桥水上。”说完将手中一卷仙经掷向郴江,离郡署最近的河面上立即出现了一座石拱桥,郴人为纪念苏仙的恩德,称此桥为“苏仙桥”。
传说苏耽飞升之后,因思念住在山南的母亲,山上松树皆为之将枝叶伸向西南。人称“苏岭云松”,又称“望母松”,这些松树便分列在白鹿洞至苏仙观1760级台阶两侧。
苏耽还曾化成白鹤归来,停于苏母故宅屋顶。有顽童用弹弓射击,白鹤乃以爪划字赋诗《苏耽歌》:“乡原一别,重来事非。甲子不记,陵谷迁移。白骨蔽野,青山旧时,翘足高屋,下见群儿。我是苏仙,弹我何为?翻身云外,却返吾居。”此诗后被收入《古诗源》。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