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片)
看一个家族的兴败,看三个地方:第一,子孙睡到几点,假如睡到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第二,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因为勤劳、劳动的习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第三,看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人不学,不知义,不知道”。——曾国藩
闲暇时,总爱翻开《曾国藩家训》细细品读,用心去领略其中的真谛。曾国藩言:“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而今细细想来,曾氏家族之所以能够摆脱“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代苦二代富,三代吃花酒,四代穿破裤”这样一个历史怪圈,恰恰就在于曾国藩奉行耕读为本,严苛教子,立志于培养一个耕读世家。
在上下两部家训中,曾国藩教给孩子的读书方法可谓不少。因为曾国藩自己就是标准的儒家知识分子,他深知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这是最值得后人学习与吸取的,所以“读经典”自然成为子孙读书之首选。我们为什么读书?是为了学习别人的智慧与思想。知识性的东西会随着时间而不断更新,但思想性的东西、智慧性的东西,越经过时间的沉淀,就越有学习的价值。所以,读书最大的捷径,就是读经典。
其次,学习的境界要先入乎其内,再能出乎其外,所以曾公教导子孙“一书不尽,不读新书”。一本书没读完的情况下,不要急着读另一本书。一本书,你要先能沉浸进去,你才能最终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东西。他对儿子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也就是说读书沉浸其中,其实应该是一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不要当成任务来死记硬背。
再来就是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曾国藩是一个开明父亲,放眼东西方,尊重子孙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他鼓励不喜欢八股科举的老大曾纪泽按他自己的兴趣方向去读书就是最好的例证。而事实证明,后来的曾纪泽在西学方面造诣颇深正得益于父亲的深明大义和高瞻远瞩。
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对于曾纪泽感兴趣的这些所谓的西学,曾国藩自己不是太懂,但他为了儿子也努力地去看了不少书。后来,曾纪泽写成《西学述略序说》和《〈几何原本〉序》,这两本书出版,都是曾国藩亲自批阅后为之刻版发行的。
对于老二曾纪鸿,曾国藩就更是这样了,不仅鼓励曾纪鸿培养出数学研究的兴趣,难能可贵的是,曾纪鸿结婚之后,他的老婆郭筠是个喜欢读书的女性,曾国藩觉得在那种重男轻女的社会环境下,儿媳妇能喜欢读书,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在教儿子的时候,还顺便教儿媳。郭筠不像曾纪鸿一样喜欢数学,她只喜欢文学与历史,这一方面曾国藩绝对是大家。所以在曾国藩的引导下,郭筠通读《十三经注疏》和《资治通鉴》,也成了一个有名的才女。
后来,他还主张从年幼的孩子中选拔一些聪明的、对西学感兴趣的,由政府出资送他们出国去学习。正因为有他的大力提倡,于是近代历史上,有了第一批出国的留学学生,这第一批30多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名叫詹天佑的学生,后来成为了中国铁路工程学的奠基人。
当今英才辈出,人人自许,可是能真正去领略曾国藩留给子孙的家训内涵的又有几人呢?曾国藩晚年总结人生的时候,曾经自豪地对孩子们说,自己一生是“无一日不读书”!读书推动浩瀚璀璨的人类文明长河滚滚不息,读书可以升华人的情操和价值观,要读经典、要读懂读透的读书方法自古以来也颇多,但《曾国藩家训》却更多的渗透了他对子孙后代的殷切希望。试问一声,你能像文正公这样,一生进德修业、时刻反省、独立不惧、从容镇定、坚忍不拔吗?这样的人生,真是值得骄傲与自豪的了。
反思自己,自觉汗颜,今后,只有努力向这一代大师学习,学习他的亲力亲为、他的言传身教、他的好学谦虚,自己才会不断的进步。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