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5年06月11日讯】6月6日,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5》发布。报告完成了对世界131个国家从1970年至2010年的工业现代化定量评价。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工业水平比德国、英国大约落后100多年,比日本落后约60多年。中国工业比德、英发达国家落后约100年的结论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争议。也许,这个结论对于所有工业制造领域而言,未必成立,但对风靡全球的“中国制造”来说,应该是一个警示。
6月5日,深埋汉口中山大道六渡桥地底的武汉最老水管部分出土,这段约200米长的老水管管道建于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宣统元年(1909年)通水,已在地下运行了106年,至今没有一次爆管,不可思议的是这些管道是百年前来自英国。
这个事实说明,在工业制造方面,英国的确比中国领先了约100年。武汉供水系统在清末修建之后,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进入第二次发展建设期,用的供水管主要是铸铁管,到了90年代,用的主要是水泥管。这些管材强度不够,在长时间地面车辆碾压、管内高压情况下,经常出现爆裂。直到进入21世纪,才改用高强度钢管、球墨铸铁管,管道爆裂现象才有所减少。这段老管道运行了106年,竟然没有发生过一次爆管。
数年前,有网民在贵州大山深处,发现有两台美国通用公司制造的发电机。从1942年运转到现在,一直正常发电。当地文物管理部门也坦言:从开始发电至今己70多年,两台发电机运转正常。《新华网》贵州频道称,在网民“Wutung”透露德国人前来寻找发电机之前,早在1999年,美国机组的生产厂家勒菲尔公司得知自己上世纪40年代生产的机组还在使用,曾派人到桐梓查看,并提出用200万美元回购机组作为企业产品的形象和文化象征,但被文物部门婉拒。
中国工业落后于发达国家100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和不承认这种差距。当然,更重要的是,不愿意找出差距的原因并学习他人的长处,从材料、技术、制度和创新等各方面迎头赶上。
近年来,中国人到海外疯狂抢购的消息屡见不鲜,许多西方国家的奢侈品店名牌店里挤来挤去的几乎全是中国人,从伦敦到柏林再到拉斯韦加斯,从东京到首尔再到迪拜……中国人俨然成了各国繁荣的“救世主”。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当下,中国“狂购族”在海外显示出来的强大消费能力,让各国媒体频发感叹:中国到底是穷国还是富国?
单从海外购物潮来看,中国毫无疑问是“富国”,中国人出国出境最大的乐趣也是购物!中国人每每从海外回来,都是大包小包满载而归,里面塞满了自已中意的商品,或者是朋友嘱托捎带的商品,大到名贵手表,小到蒸锅炖锅以及品牌服饰、奢侈皮具,奶粉香水、红酒餐具甚至是马桶盖垫都是应有尽有。按说“中国制造”早已风靡全球,出国旅行大可不必如此辛劳疯狂购物。但现实又迫使中国人乐此不疲加入到汹涌的海淘大军中,因为在国内,同类商品要么价格奇高,要么就是假冒伪劣,让众多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缺乏足够的信心和信任。
与深圳毗邻的香港,国内游客包括深圳市民,这几年最热衷的事情,就是去抢购各种货真价实的名优商品,而进口原装奶粉常常一上架就被中国人抢购一空……鉴于中国人对奶粉的抢购习惯,一些西方国家接连推出了一系列购买洋奶粉的限购措施。去年元旦前后,香港甚至出台规定,大凡赴港旅客只能携带两罐奶粉离境,违规者可判200万港元罚款和最高7年监禁。如此严厉的限购措施,以前闻所未闻,只是因为中国人海外购物太过生猛所致。
一个靠出口创汇迅速崛起的制造业大国,一个拥有十四亿人口需求的庞大市场,却生产不出让自己放心的奶粉,这显然不是一般的耻辱!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奶粉长期过不了质量关?一个涉及千家万户的婴幼儿产品何时才能让中国妈妈们放心?这是“中国制造”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也是政府和企业需要共同反思的问题。中国人到海外疯狂抢购,并不意味着崇洋媚外,中国人也曾坚定不渝的支持国货,支持本土生产企业,可换回来的却是“大头娃娃”、“三聚氰氨”以及皮革乳粉等等黑心产品,让中国制造业一再蒙羞!
中国制造业历经30多年风雨兼程,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中国制造”没有使中国成为一个制造业强国,很多代工产品其原料和市场都在海外,真正拥有核心技术在海外畅通的自主品牌少之又少。“中国制造”只是给国际品牌代工,既没有核心技术,也没有知识产权,更没有营销渠道,附加值或者含金量都不高。
随着国际市场的不断变化,过去低成本、薄利润、高消耗、高污染的制造业发展模式显然已难以为继,中国制造业凭藉成本低廉和人口红利等优势,曾经吸引不少外商投资中国。但多年来,中国制造业仍然停留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利润微薄,产品技术跟不上市场发展。中国制造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和挑战。
财经作家吴晓波认为,“中国制造”所推行的、用“市场换技术”的后发战略已经失效,只有力求技术上的创新,才能抓住“中国制造”的最后一公里。所谓技术创新在中国已经喊了N年,但技术创新之路仍然走得十分艰难。虽然科研经费投入巨大,学术成果和技术创新并不尽如人意。在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领域,中国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差距十分明显。
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制造强国,还需要充分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使科研经费真正用于技术创新。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政府责无旁贷,需要努力营造最优的投资环境,放宽各种限制性条款,在金融、税收、资讯、服务领域对制造业提供优待和便利,鼓励创新创业,提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只有这样,中国制造业未来才会有竞争力。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