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图片来源:新唐人)
悠悠五千年的民族历史,就是神传的中华文化精华,更是修炼文化的垫基。而古典诗歌浩瀚的银汉苍穹里,李白(公元701至762年)无疑是其中最璀璨的明星之一。集诗人、剑侠、酒客等多重才情于一身的李白,清逸脱俗、才调无伦、狂放不群、博学洒脱、眼界超凡而获得“诗仙”的美名。
李白周游名山大川,一生写下的诗文,多到不能尽录。作为最主要的盛唐诗人代表之一,他最精华的岁月是在唐玄宗时代度过的。他的创作活动延续了四十多年,既不泥古受限,更不落他人窠臼,靠着自己卓越的才华与热情,看似信手拈来的诗文均合乎韵律而卓然不群,题材涵盖面之广,几乎无人能望其项背。而他的一生也充满了许多传奇的色彩。
他在长安踏入仕途,唐玄宗赏爱他的诗才,诏命他供奉翰林,只不过是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这期间因他生性嗜酒,给文学史上留下不少浪漫的典故:不仅杜甫的《饮中八仙》诗里,封他为“酒中仙”;更相传李白醉酒,有“龙巾拭吐,御手调羹,力士脱靴,贵妃捧砚”的种种殊宠。后来因受高力士的排挤而黯然离开。这短暂而五彩缤纷的官场生涯,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在稍稍品味短暂的俗世荣华之后,不久即告别人间俗众,勘破红尘的虚无,放下所有的名缰利锁,割舍一切执着而专心一志的修道。
离开长安以后的他,开始了云游四方的行脚修炼。到安史之乱起为止,用了十年的时间,遍游汴州、衮州、越中、姑苏、金陵、华州、蓟门等地,并且在当涂的横山隐居了不少日子。这就是“十载漫游”的时期。后来因参与永王璘的起兵抗争,导致兵败后被朝廷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公元759年流放途中,在白帝城遇赦,生活困蹇,三年后,病死在族叔李阳冰家,结束他六十余载不凡的一生。
从他传世的第一首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似乎表明了他天生注定是来尘世修炼的。二十五岁之后离开他长居的四川,上苍如此安排,大概是要让他走上寻仙访道、交友游历的修炼路。由于在深山中长期的游历,能接触到的神人异士不少,所以他结交了一大批方外之人:焦炼师(道士修行德高思精者,谓之“炼师”);杨、吴、王、范、蔡……等姓的山人;僧崖公、灵源寺仲浚公、僧朝美、僧行融、紫阁隐者、东林寺僧、元丹邱、通禅师、女道士……等等。与这些人的交游中,彼此提升了心性与修炼的层次、境界,从而使他更坚定了对神仙生活那的向往。更因为与大自然的日夜徜徉,体验到天人合一的乐趣与自我身心的变化,当然对修道就更矢志不移。
李白的一生,除了短短三年左右,没正式官职而以“布衣侍丹墀”的翰林供奉和几个月的永王璘幕僚外,其余的日子,不是隐居就是游历。这是古代一种特殊的道家修炼方法,游历访道,隐居炼丹,修炼吃苦。而修炼的一生,当然是坎坷的一生、魔难的一生,其中包括消业还债、受尽精神委屈。
表面看来,李白的命运多舛,才高八斗而仕途无望,一生漂泊而没法施展抱负,常人认为他因深受道家消极出世思想的影响所致。实际上,不管他是游历、涉世或隐居,那都是修炼的步骤,心性提高的过程;还业的关、以及修心升华、脱离人的必然历练。
从他大量的诗文创作中,我们也可约略揣测出他修炼的成果。藉着飞跃的、突如其来的譬喻和想像力,他的诗句,总是令人感受到修真后的美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童心和“我醉欲眠君且去”的天真,那是修炼后本质真性的再现。
而庐山遇见了神仙“……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则可谓学道初成的境界了。
登太白峰“……太白(指太白金星)与我语,为我开天关。……”、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太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这似乎又是他能与各种生命体沟通的表现。
李白传奇修道的一生,让后人仰望、凝视,见证着他别致的、殊胜的生命回归旅程。明代四大画家之一的沈周,在李太白像上的题记写得好:“风骨神仙品,文章浩荡人。世间金鸑鷟(即凤凰),天上玉麒麟。”这大概是对李白最贴切的赞誉了!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