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人们认为拥有豁达的心胸和气度,是一种非常好的美德,也代表着一个人的修养。当人有了度量,也就像拥有了一双智慧的眼睛,看到事物的本质,在纷扰繁杂的牵绊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历史上的康熙帝,他的容人,豁达以待社稷臣民的的心胸和度量,今天看来也格外的令人敬仰。
为人君者,岂可诿过
当时,群臣商议是否削藩时,有人说要,有人说否。在当时的情况下,撤藩,吴三桂等人会反;不撤藩也会反。于是康熙帝决定撤藩。后来果真发生三藩叛乱,大学士索额图说:“应该把建议撤藩的人,以正国法。”
康熙帝说:“不可。廷议撤藩时,其实是我的主张。事到如今,怎么能怪罪他人。”当时在场的很多大臣,感激涕零,心悦诚服。
康熙帝从来不会轻易降罪于他人,何况当时是军机大事,怎么能把责任推给群臣?
康熙帝在庭训中说:“做为人,谁能不犯错呢?只是人有了过失,大多不愿承认自己的错。我就不是。有时闲谈中,因为自己的遗忘,而错怪他人。事后,我一定会主动认错,并说:‘这是我的错。’”丝毫不会粉饰和掩盖。
晓谕良方,希翼益众
康熙帝从小就看过很多的医术,也很精通医理。
康熙帝说:“凡是我试用过的良药、治好了疾病的药方,我一定都会告诉很多人;或从各地得到的药方,也一定告诉你们记录下来,希望它能有益于更多的人。”
为了防治天花病,康熙帝首先在亲贵子女和满族中,以帝王之令推广“牛痘法”。在一些奏折中,有许多臣子如曹寅、李光地等得了疮疥、疟疾、类风湿、湿毒等疾症,向康熙帝询问药方时,康熙帝也是来者不拒,总是给予详细的答覆,甚至宫廷御厨制作的美味豆腐,康熙帝也嘱咐把豆腐的方法告诉有功的大臣。
康熙朝时,君臣君民同享同乐的局面,常常可见。如果君王没有度量和仁心,就不会如此亲近黎民和臣工。尽管这些是很小的事情,风趣中也看到一代帝王与臣,共苦同甘的胸怀。
身先士卒,为将之道
昔日,噶尔丹以追赶喀尔喀部为名,入侵大清边界。康熙帝为了安抚北部、西北部各藩属地区的黎民百姓,因此亲自统帅大军,随中路大军一起前行。
康熙帝在庭训中回忆此事说:“每天破晓就起身行军,直到中午才扎营休息。考虑到大军远征,粮米供给要紧,于是下令全军将士,每天只吃一餐。我也每日只用一膳。还未驻营时,就先派人详细了解当地的饮水、草地等。若碰到缺水的地方,就挖井凿泉,蓄积清洁的流水,保障人马的充足供给。竟然在原先无水的地方,忽然冒出清冽的泉水且流淌不息,开沟导引可以流到数里以外的地方,人马所需用水,因此源源不竭。”
后来噶尔丹听说康熙帝亲自率领大军从天而降,被天威震的失魂落魄,立即逃窜。只一次交战,康熙帝便彻底把他们打败了。
康熙帝说:“这是因我获得天心,出师有名,所以才发生了新泉涌出、山川灵验的奇景,大清数十万将士、车辆马匹等也都安然无恙。仅用了三个月,我们就整顿军旅,凯旋而归。”
天变灾异,深自儆省
《庭训格言》中记载,康熙帝说:“我自幼登基,到现在已有六十多年了。遇到地震干旱,一定会深自儆省,所以灾难会很快的过去。所以大凡遇到天变灾异,不要惊慌失措,只有切身自省,忏悔改过,自然会使灾难转变为福德。”
当人的气度庞大到能涵盖更广的天地时,这气度的本身也像是上天赐予人的保护,施洒恩惠,泽被一方。从中也看到康熙帝的道德修养展现的气度,能够真正的保护社稷子民。这样看来,气度也决非是一个单一的词语形容,而是实实在在的一种力量。
拒上尊号,不务虚名
康熙帝的气度,还表现在八次拒绝上尊号的事情上。在《清圣祖实录》中,康熙帝曾说自己“凡事但求实际,不务虚名”。这并非康熙帝的自诩之词,而是他在治国理政中时刻遵从的一项准则。康熙帝曾经先后八次拒绝群臣们为他上尊号的请求。因为帝制时期,给帝王上尊号是一种“大典”,所谓“加上尊号,典礼甚大”(《康熙政要》)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不过康熙帝拒绝了这类的请求。
在平定“三藩之乱”后,群臣提出要给康熙帝上尊号,理由是:“今天下荡平,皆赖皇上一人功德所致”,所以“应加皇上尊号,以彰功德”。康熙帝对此回应说:“这所奏无益”。平定叛乱之所以胜利,康熙帝认为这是:“荷上天眷佑,祖宗福庇”;“疲于征调”的将士;“敝于转运”的百姓,为供军需还削减了官员的俸禄,这是从上到下同心同德的结果。“若遂侈然以为功德,崇上尊称,滥邀恩赉(赏赐),实可耻也”。
此后两年,台湾统一,群臣上表:“神功圣德,超越千古,非加上尊号,无以慰臣民仰戴之愿”,再一次请上尊号。康熙帝还是拒绝了,他说:“治天下之道,但求平易宜民而已,何用矜张粉饰?”,“朕但愿以平易之道,图久安长治,不愿烦扰多事,可将朕意传谕九卿、詹事、科道知之。”(《康熙政要》)。
作为一代“凡事但求实际,不务虚名”的帝王,他的施政风格,不仅体现的是他作为一国之君的豁达与谦和,也传递着帝王的气度和心胸,在他追求“日进日新,精进永固”中,打开了“康乾盛世”的宏伟局面,有力保障了大清的富庶和太平。
在这些短小的故事中,康熙帝为中土留下了帝王伟业的标准,可供后世参考和仰慕。这也正是康熙帝的非凡气度,带给我们今天的启迪。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