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像。(网络图片)
“时至今天,就中国大学的改革和发展来说,蔡元培依然是一座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世上已无蔡元培!”北大哲学系教授韩水法如是说。
教育家蔡元培对于中国的意义,又何止于大学呢?
为现代教育奠基
辛亥革命胜利之际,蔡元培正在德国留学,被电召回国,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从临时到正式,从南京辗转北京,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仅仅6个多月,形成的巨大影响,几世几代教育家无人堪比。
1912年1月19日,即启用中华民国教育部印信当日,蔡元培以教育部的名义,颁布两个法令:《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揭开中国现代教育改革序幕,办事效率之高,推行之神速,羞煞当今多少人!
百年来,我们依旧传承这两个法令:学堂改学校,监督改校长,一年两个学期,分寒暑假,初小男女同校,中学和初级师范四年制,教科书符合共和国宗旨,小学重手工,高小重兵式体操,正式废止读经,严格初小、高小、中学和师范课程设置以及各科每周教学时数等……连“课程标准”一词,尘封百年后又重见光明。
蔡元培明确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五育并举的民国教育方针。
军国民教育,倡导举国皆兵,比当前大中学的军训来得更猛烈更真实些。
实利主义教育,提倡科学文化知识寓于树艺、烹饪、裁缝及金、木、土、工之中,培养全民的基本生活和生存技能,与国外普高、职高合二为一的现代教育差不多。
蔡元培以学贯中西、博通古今的学者眼光,试图将西方“自由、平等、博爱”道德观念和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思想和谐统一,构建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内容。
世界观教育在鼓呼人们遵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原则,打破几千年思想专制统治等方面起着跨时代的作用。
美感教育即美育,这是蔡元培留学西方的大收获,至今仍是我们教育的缺陷。
五育并举,相互联系,相互交融,与学科知识融合,与当今德、智、体、美、劳相差无几。把蔡元培说成是中国现代教育宗旨的理论奠基者,实不为过。
基础教育外,蔡元培参与起草《大学令》,精心筹划并主持中华民国成立后第一次中央教育会议,即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会议决议的23件议案,无一不凝聚着蔡元培的心血,中华民国教育体制慢慢出炉。
微斯人,吾谁与归?
蔡元培所掌管的教育部由三人集团始,逐渐充实、完备,设立学校教育司、社会教育司和历象司,在中国教育行政制度上具有开创意义。
蔡元培教育行政管理的诀窍,在于“不扰民”,“不折腾”,不搞形式化的东西,“绝无官署意味”,工作效率高得惊人。教育部扩充后,包括缮写者在内,仅30余人,比其他任何部门人员都少!
对北大大刀阔斧改革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被正式任命北大校长。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到北大报到,校役们夹道欢迎,纷纷向新校长鞠躬行礼,没想到,这位来自法国的大绅士,前清的大进士,竟脱下礼帽,鞠躬还礼。从此,平等、民主之风吹进了北大校园。
1月9日,蔡元培发表就职演讲,给北大学子约法三章:一抱定宗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二砥砺德行;三敬爱师友。这篇演讲一出世,遂成名作,百年后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
蔡元培对北大乃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正如杜威所言:“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对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蔡元培从接到任命书的第一天起,便用刘备三顾茅庐般的赤诚,打动了新派人物。26岁的“海归”胡适挟着新文化运动的风雷被请坐教授的交椅。“陈李胡”犹如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给死水般的北大来了一场狂飙式的洗礼。周作人、钱玄同、沈尹默、刘半农等新派大腕云集北大,宣告着北大新世纪的到来。
蔡元培新旧通吃,激进的,保守的,顽固的,甚至反动的,只要有真学问,都可以华山论剑,来个大比拼,两位老师同时上课,教室挨着,由于政见和学术观点的不同,老师互相对立,甚至互相谩骂,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义愤填膺,蔡校长就好这口热闹。
辜鸿铭,清国文科进士,英国文学博士,拖着长辫子,大谈复辟,痛骂新党,蔡元培看得惯,教导学生们跟辜学学问,学辨证思维。
更有像黄侃、陈汉章、刘师培等保守主义者,和胡适等新派文人,在北大唱起对台戏,蔡元培是何等的大气和睿智。
文科百家争鸣,理科百花齐放,蔡校长聘请著名物理学家夏元瑮任理科学长,接着李四光、丁西林、任鸿隽、李书华、翁文灏、朱家骅等一大批杰出科学家尽入彀中。
对于一些不称职的教师,包括外籍教师,如英国教员克德来、燕瑞博和纽伦等,蔡校长坚决辞退,官司打到英国驻华大使也不顶用。这就是蔡校长的霸气!
蔡元培时代的北大,不再是公子哥儿的休养所,而是教育民主和教育平等的圣贤地。正式生旁听生偷听生,共处一室,其乐融融。
1920年,蔡元培在北大招收女生,首开大学教育男女同校之先河。
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外,更有“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豪气,他邀请世界各国著名学者和社会名流来北大讲学,如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和孟禄,法国著名数学家班乐卫,以及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等,还跟着外国名校学大牌范儿,授予杜威、班乐卫等人名誉学位,扬了北大在世界高校史上的声威。
蔡元培规定,考试后不准公布分数,只是私下通知留级的学生,希望学生要为学问而学习,而不为所谓成绩而学习。
百年后的今天,唯分数论的疯狂教育理念,是退步还是进步?
在大学创设研究所,是蔡元培筑梦世界名校的又一举措,开国立大学设置研究所之先河。1917年底,北大各学科研究所纷纷成立,引起媒体轰动,成为教育界新鲜事儿,成为学界饭后谈资,开了中国培养本土研究生的端绪。
蔡元培不贪权不恋权不要权,把民主无私地还给教职工,在北大建构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教授治校管理体制,实行立法和行政分离,大力精简机构,全国第一学府,数千人的规模,设校长一人,不设副校长,校长办公室只设秘书一人,成为百年后高校行政管理遥不可及的梦想。
推动学术救国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蔡元培被任命为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即仿效法国教育行政制度,取消教育部,组织中华民国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学术和教育行政机关,管理全国学术和教育行政事宜。
取消教育部,即在取消官僚气;建立大学院,即在倡导“学术救国”。这年6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大学院院长,继续探索中国教育改革的高大上之路。大学院者,以学术化代官僚化。学术与教育并重,院长制与委员制并用,计划与实行并进。
蔡元培把全国教育行政的领导权还给学者,消除“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学术的事情学者做主,教育的问题教育者解决,院长负行政全责,委员负议事及计划责任。设立中央研究院,实行科学研究;设劳动大学,提倡劳动教育;建音乐院、艺术院,实行美化教育。
蔡元培首倡科学化、艺术化、劳动化的教育,实行大学区制,每区建一所大学,区内各种教育的事情,均由大学校长管理。
蔡元培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1927年,作为发起人和筹备员,蔡元培在上海江湾创办国立劳动大学,同年,蔡元培与萧友梅在上海创设了国立音乐院,1928年,蔡元培在杭州创设了国立艺术院,林风眠为首任院长。
国立劳动大学毁于1932年“一·二八”的战火,国立音乐院和艺术院,穿过历史的烟云,薪火相传,几易其名,变成当今的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数十年来,这两所艺术院校为中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艺术人才。
历史不会忘记,这薪火正是蔡老先生传递而来!
作为教育家的蔡元培,有一个观点惊世骇俗,现在看来,亦不合时宜,让人汗毛直竖。蔡元培主张教育独立,何谓“独立”?即独立于政党,独立于教会,呼唤中国教育亘古未有的独立精神。
1928年,走出大学院的蔡元培,坐上了中央研究院的第一把交椅,成为中国学界领袖,在这把椅子上,蔡元培一坐就是十二年,直至去世。
蔡元培将中央研究院的宗旨确定为“实行科学研究,并指导、联络、奖励全国研究事业,以谋科学之进步,人类之光明”。在蔡院长任内,中央研究院陆续在南京、上海等地设立十个研究所。抗战期间,中央研究院曾西迁昆明、桂林、四川李庄等地。蔡元培“学术救国”的理想,在艰难岁月散发着的惊人伟力,几十年后,还被人念念不忘,津津乐道!
蔡元培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在不长时期内,中央研究院便云集了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学界大亨,像姜立夫、李四光、竺可桢、丁燮林、傅斯年、陈寅恪、陶孟和等等,这些名字个个响彻云霄,这就是学界泰斗的魅力!
第一任教育总长,北大校长,中国大学院院长,第一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都在为中国的教育做着开天辟地的事业。
北大人尊称蔡元培为“永远的校长”,未名湖畔人来人往,婆娑的树木掩映着蔡元培的塑像,成了北大人永远的精神雕像。其实,我们又何尚不能称蔡元培为“永远的教育家”呢?
再过一百年,能否有“蔡元培”再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