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敬,肃也。肃者持事振敬也。《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意思是说:心中时刻都要有个“敬”字,外表要端庄,俨然若有所思,说话要态度安祥,言辞安定。注曰:“在貌为恭,在心为敬。” 忠、敬也。戁(nǎn)、敬也。憼、敬也。恭肃也。憜,不敬也。
《礼记》上说,“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就是说,君子要用恭敬、抑制、退让的精神来显示礼。因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的名分,没有礼就无法确定。再大到祭祀敬神,朝班和治军,学习与教化,没有礼是不行的。
大不敬是封建时代重罪之一。指对君主不尊敬的罪行,谓不敬皇帝。“谓盗大祀神御之物、乘舆服御物;盗及伪造御宝;合和御药,误不如本方及封题误;若造御膳,误犯食禁;御幸舟船,误不牢固;指斥乘舆,情理切害及对捍制使,而无人臣之礼。”包括盗窃祀神御用物品、车马服饰皇家用品;盗用或伪造御宝;合成御药,失误不如本方或写错封题;制作御膳,误犯食禁;皇帝临幸舟船,失误使舟船不牢固;指责皇帝或钦差的车驾,切害情理,对抗制使,而无人臣之礼。
《唐律疏议》曰:礼者,敬之本;敬者,礼之舆。故《礼运》云:“礼者君之柄,所以别嫌明微,考制度,别仁义。”责其所犯既大,皆无肃敬之心,故曰“大不敬”。
《北齐律》“重罪十条”,隋朝《开皇律》正式确立十恶制度,唐朝沿袭之。犯十恶者,“为常赦所不原”。《隋书·刑法志》:“又置十恶之条,多采后齐之制,而颇有损益。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犯十恶及故杀人狱成者,虽会赦,犹除名。”就是说犯有十恶罪的人,是不能赦免的,就是遇到大赦,也会被除名。
康熙智擒鳌拜
辅政大臣鳌拜,仗着自己掌握兵权,又欺康熙帝年幼,独断专横。别的大臣和他意见不合,就遭到排挤打击。康熙帝满十四岁的时候,亲自执政。这时候,另一个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和鳌拜发生争执。鳌拜怀恨在心,勾结同党诬告苏克萨哈犯了大罪,奏请康熙帝把苏克萨哈处死。康熙帝不肯批准。鳌拜在朝堂上跟康熙帝争了起来,后来竟揎起袖子,拔出拳头,大吵大嚷。鳌拜将苏克萨哈及子孙全部处死,没收家产。鳌拜独掌辅政大权,欺君擅权。甚至御前呵叱部院大臣,拦截奏章,完全不把康熙皇帝放在眼里。鳌拜还私制龙袍,穿上显威风。
康熙少年智擒鳌拜的故事,有的书说康熙帝召鳌拜到南书房进讲经史。鳌拜遵旨进入,内侍以折一条腿的椅子请他坐,而以另一内侍站在椅子后。命赐茶,内侍先把茶碗用开水煮,使杯极热,鳌拜一接,茶杯坠地。持椅子的内侍,乘势一退,椅子歪斜,鳌拜倒地。鳌拜在国君面前,倒地、歪椅、摔杯、洒茶,实属大大地不敬。康熙帝呼曰:“鳌拜大不敬!”布库内侍,扑而擒之。但《啸亭杂录》和《归田琐记》记载,是鳌拜入见时,康熙帝召羽林士卒或布库少年将他擒捕的。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