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文人袁枚,在《新齐谐》中道:滕县夏镇有位蒋翁,勤俭持家,但他儿子却游手好闲,致使家道中落。
忧心的蒋翁与关帝庙的陈道士熟识,知他仁德忠厚,足堪信托。便悄悄带上五百金交代道士:“我已年老,儿子不成器,我死后,他如能改悔,请用这些钱周济他;假如他不成器,您就用这些钱去修庙吧。”
陈道士应承了他的嘱托,把五百金放进一个瓦罐里,上面用一个破磬盖住,埋到土里,不让任何人知道。
几个月后,蒋翁死了。蒋翁的儿子,更加放纵逸乐,直至家业尽废,妻子也跟别人跑了。蒋子再无栖身之处。陈道士经常周济他,并教他学一些手艺。见他有改过自新的表现,便告诉他父亲所托五百金之事,准备挖出耒,全部交给他。
两个人一同去挖金,但在原处所藏之金,不翼而飞,怎么也找不到。蒋子把陈道士告到官府,官府判定:陈道士赔偿五百金。
陈道士无怨无恨,把自已的储蓄全拿出来,也只够赔偿出十分之二。不明真相的人,都讲道士的坏话,道士只得离庙而去。
他在外云游数年,一天,来到河北保定的莲池寺时,正值某观察史在莲池寺做佛事。老仆人带着小公子,在山门戏耍。小公子一见陈道士,就跑上去投入他的怀抱,欢喜不舍。
老仆人想把小公子抱过来,小公子不愿意。老仆人只好请陈道士抱着小公子,一起回到家中。观察史听了老仆人的描述后,厚赠了陈道士,便送他离去。不料小公子哭着去追,观察史不得已,只得在后花园设置一间小禅房,请陈道士住下。
陈道士要念经,需要木鱼和钟磬。家人找来木鱼和一个旧破磬,道士看到破磬,大惊道:“这是我的磬啊!”道士于是向主人讲明数年前以破磬盖住瓦罐,罐内贮有五百金的经过,并讲述了蒋翁嘱托、失金受罚、被迫弃庙云游等不幸遭遇。
观察史听了,顿时进入恍惚状态。他一下子感觉到:他的小儿便是蒋翁转世投胎,专为那笔藏金而来的。
观察史对陈道士说:“我生下这个小儿后,第三天挖地埋‘胞衣’,得到那个瓦罐及五百金,还有那个破磬。我把那五百金放在某布店存储,还有利息,至今已有五年了。”
他很敬重道士的信诚,又很同情他遭人误会,以致无辜赔偿且离庙云游等不幸遭遇。他教家人从布店取回本金和利息,一并交还给陈道士,并派专人把陈道士送回夏镇。观察史还亲自写信给腾县的县令,县令因此而得知陈道士的道德人品,非常感动。他将这事写成文章,镌刻在石碑上,立碑永志。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