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村(图片来源:激流网)
【看中国2017年5月1日讯】夜幕笼罩,4月底的浙西深山里寒气袭人。抬头,看见久违的星空,北斗七星,就在头顶,四周,是无尽的黑暗。
这几天我在休假状态,远离了北京,远离了工作,但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还是陆续有人向我打听某某人是不是“出事”了。我想说“你们太无聊了”,但还是忍住了。大家本来就很无聊,关心八卦也在情理之中。
我什么也没有回复,因为我什么也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所以就觉得无话可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把自己扔进山里,不问世事,恰到好处,时机完美。
上面的两段话,纯属自言自语,估计没有人能看得懂。
其实,我想说的是,在这个年代我们已经渐渐相信:谁“出事儿”,仿佛都是正常的,谁不出事儿倒成了幸运。就好像,我们所有人都身处一场沙尘暴之中,随便拎出某个人说他是“脏”的,有什么可大惊小怪呢?怕只怕,我们已经相信没有人是干净的。
终于有一天你会发现,在沙尘弥漫的的年代,倒是那些无缘“主流社会”的人,偶尔显现了“超凡脱俗”。
今天我遇到一个司机,他从河南到浙江绍兴某生,先是在工地当焊工,后来当出租车司机。他43岁了,儿子在江苏常州打工,孙子已经3岁。他说老家村里在外打工的人,已经有两个成了大老板,俩人都是小学也没有毕业的人。他们村也有大学生,毕业后去了双汇当“售货员”而已。我感觉他对自己的人生很满意,我感觉他鄙视读书的人。那些试图用读书改变命运的人,不过是落入了一个圈套罢了。
我觉得他说的是对的——如果他的儿子读了大学,估计现在应该为找工作发愁呢,他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抱上孙子。
得知我是他的河南老乡,他一路上滔滔不绝。与范雨素相比,他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可惜,他不是范雨素,不能写出自己的故事,恐怕他也不屑于写出自己的故事。我相信,在他看来,范雨素写的那些东西,再普通不过,一文不值。
所以,范雨素的走红,是一场意外——是一群某个阶层的人对另一个阶层的人的故事的“集体惊讶”。
那天我在火车站等车的时候,读完了《我是范雨素》,含泪,惊讶——惊讶于这样一个人可以将自己的故事用那样的文字写出来。我们早已经习惯了范雨素们的沉默了,就像我们已经习惯了身边有一个哑巴,却突然听见他开口讲故事了,这当然意外。
我曾经在一个单位工作了10多年,从来没有跟这个单位的保安讲过一句话,也没有听见他向我讲一句话。在我看来,他就是一个“哑巴”。事实并不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的故事,只是大家习惯了忽视比自己阶层“低”的人。我们都在仰视。
范雨素的故事里,唯一让我不舒服的,是他对自己的雇主“富豪二奶”的没有仰视而是鄙视——作为一个女人,她对另一个女人用青春和美貌换得优渥生活,表现出了歧视。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原因有二:一,透露自己雇主的隐私是不职业的,二,每个人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
除此之外,范雨素的故事和语言都非常好,好到让人震惊。
我的感慨是,文字真的是一个好东西,它让范雨素向“上面的阶层”证明了自己鲜活地存在于这个世界和这个时代;而千千万万与她同处一个阶层的人,不具备这个能力和意识,因而在别的阶层人的眼里像是没有活过一样。她提供了一个自以为比她高一个或若干个阶层的人俯视人间的窗口,就此震惊了很多人。
于是,她走红了,这显得非常非常的意外。
这个时代,时不时就会有人突然倒下,我们都觉得很正常,时不时会有人走红,我们会觉得非常非常意外。于是,就有人嘲讽范雨素带来的感动是廉价的,也有人嘲讽她的文笔是多么的一般。对于这样的嘲讽,我只想问,你能否用你不一般的文笔制造一点昂贵的感动?
文笔,算个毛线。触动人心的,从来不是文笔,而是真相。身在北京做育儿嫂的范雨素,是因为写出了这个国家和这个时代的某一层真相,才震惊了人们。
但只,震惊之后,也就不再震惊了,我相信很快人们就会忘记她,就像忘记余秀华一样。这两个用文字震惊了很多人的农村妇女,终究不会成为专业的作家——她们终究是难以摆脱自己的所属的阶层的。她们就是一个意外,因为出乎意料才引起了围观。围观者很快就会散去,去分析和八卦下一个“必将倒下”的是谁。
是的,这几天,我认识的人没有一个与我探讨范雨素,却有好多个向我打听谁谁有没有、会不会倒下。沙尘漫天,真的没有必要分析谁身上的沙尘多;谁出事都不意外的年代,真的没有必要关心下一个谁将倒下。
我还是愿意相信,每一个阶层里都有范雨素那样坚韧地前行的人。无论富豪还是贫民,都有自己的幸福和沉重——都有必要努力证明自己是一个“意外”,凭着不屈和坚韧,负重前行,奋力向上,证明自己是一个鲜活的人而不是行尸走肉。
虽然我们都已经来到这个世界,但要证明自己真的活着和活过,还是挺难的。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