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流行转发锦鲤热,说是锦鲤代表好运(图片来源:Pixabay)
【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2017年6月17日讯】有人说,中国的高考是平民阶层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通道,莘莘学子十年寒窗苦,只为了在每年高考的时候,鲤鱼跳龙门,从此踏上诗和远方的世界。
网上流行转发锦鲤热,说是锦鲤代表好运。转发出去,好运就会来临。高考前,考生和家长们做足了“转发锦鲤”的功夫,希望自己或自家孩子考试顺利,完成鲤鱼跳龙门的最后一跃。
不过,令浙江29万考生塞心的是,今年的高考,他们转发了那么多锦鲤,到最后却败给了一条草鱼,一条被开膛破肚却挣扎着在变成美味之前跳出锅的闪着“诡异目光”的草鱼。
中国大陆每年一度的高考刚刚偃旗息鼓。与往年首先吸引公众眼球、引发热议的作文题目不同,今年最先引发网络狂欢的,是浙江省高考语文卷子上的一道阅读理解题。
这道阅读理解题选用了一个短篇小说《一种美味》,文章以第一人称写自己6岁时,偶然间抓到一条巴掌大的小鱼,围绕这个从来没有吃过的美味,作者通过对全家人动作、表情、家庭气氛等一系列微妙的描写,表现了那个饥饿、贫穷的年代,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与绝望,貌似轻松的语言,字里行间却每一个字都透出沉重。
故事的结尾写道,这家人满怀幸福感地喝了几大碗的美味鱼汤里,其实没有鱼,因为鱼从锅里跳了出来。当“我”发现柴草堆里的死鱼时,那鱼“眼睛里闪着一丝诡异的光”。阅读理解题的最后一题,要求考生对“诡异的光”进行解读。
这可难倒了从未经历过穷得吃不起鱼的那个年代的锦鲤们,鱼跳离了锅台,最后还是死了,可为什么会有“诡异的光”?不理解,可又不甘心就这样败给一条巴掌大的小草鱼。一查作者,竟然是个活的,好了,这回可有地方去较个劲了。于是,二十万人涌入了该文作者的微博:“你这鱼是什么鱼?死了眼睛还会发诡异的光?”“诡异的光到底是什么意思?”
作者虽措手不及,但回答却是充满中国式的睿智:“标准答案没出来,我怎么知道我想表达什么?我哪里知道结尾有什么意义?”在20万考生的强烈要求下,作者答应按照高考试题自己对自己的文章进行阅读理解答题。
标准答案出来后,果然如作者预测的那样,作者的答案得分惨不忍睹。原来,流传了很久的那个段子居然是真的:有些作者看了高考卷的标准答案后才知道自己写的小说是什么意思。事实证明,活人才是高考阅读理解标准答案的验证机。败给草鱼“诡异的光”的考生们无奈的对着标准答案仰天长叹:“套路,满满的套路!”
中国的语文教育有两个明确的方向,第一必须保持高度的政治正确;第二,必须统一学生的思想。对任何文学作品的解读,都必须在此框架下进行。所以,才有了所谓的标准答案。按照行内人的话说,就是一种套路,语文教学的套路。从上小学的第一天起,直至高中、大学,一路延续着这种套路。尽管很多教师反对这种禁锢思维的模式,但却无力改变。
阅读理解,实际上是在提高学生文学修养的基础上,培养一个人对人间万象、社会百态的敏锐观察力,以及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能力。一篇文章其表面描述下隐喻的内涵,只要不是原作者,经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的人在理解上都是不一样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人都能从同一篇文章中咀嚼出不同的滋味,这也是作者呈现给读者一篇文章之后所想要的预期。
中国的语文教育,为了政治正确,完全封闭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与开阔性,生拉硬扯的把所有人的思想都装入同一个套子里。而现在的教师,自己也是从这个套子里出来的,本身就已经习惯性了这种套路,为了升学率,就会成为加剧禁锢学生思维能力的推手。所以才出现作者在标准答案出来前,都不敢说自己文章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意思的诡异事件。因为万一与标准答案相去甚远,这脸打的可不是一般的疼。当然,打谁的脸,这很重要,教育部的脸可不是随便打的。
很多网民,当然也包括我,好心给教育部提个醒:以后的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千万别用活人的文章。这也是套路,明白?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