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民族形成以后,华夏也是汉族的代名词。(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前面已经讲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三个,今天说中国文化和文明的历史。
中国文人喜欢用华夏这个词来代表中国。据《维基百科》,华夏这个词最早见于《尚书・武成》:“华夏蛮貊(mo),罔不率俾(bi)”。这里的“蛮貊”二字是古代人对东方民族的称呼,“罔”作没有讲,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我理解是说东方的华夏族人没有不漂亮的。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解释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孔颖达的上半句意思是说中国是礼仪之邦,称夏,(夏字含有高雅之意),后半句是说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
在秦以前,华夏是周王朝的代称,凡是尊周礼,守义的诸侯国人都称为华人,夏人。不尊周礼,不尊重周天子的诸侯国人称为蛮夷戎狄。在历史书上,华夏有称为中华,中土,中国等。在汉民族形成以后,华夏也是汉族的代词。
上古时期在黄河流域,有两个原始部落汉,其首领是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汉族是炎黄子孙。中国上古时期神话传说有三皇五帝,这三皇五帝不是帝王,而是在人类尚未有文字记载时期,传说中的对中华名族的产生,作出突出贡献原始部落首领,后人把他们尊为神灵。三皇,是指天皇伏羲,地皇神农,人皇少血。五帝说法不一,涉及到的除了前面三皇几个人以外,还有女娲,高阳(颛项),金天(昊天)等。
作为一个民族,在秦朝华人称为秦人,到汉朝才有“汉人”这个称谓,意思是汉朝之人。汉朝这个国名来历,是因为刘邦原来的封地在汉中盆地汉水边,称汉王,因而他称帝后国名叫汉。至今在汉中仍有汉朝古迹,《三国演义》里萧何月下追韩信故事,就发生在汉水边。唐朝时,汉人被外国人称为唐人。一直到19世纪,引入了“民族”这个词汇,汉人才被称为汉民族。现在汉族的含义是指生活在东亚地区的一个民族,包括了中国大陆的汉人,也包括台湾的汉人,还有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汉人。汉族占世界总人口的20%,共有近14亿人。汉人在中国大陆占总人口的92%,在台湾占97%,在新加坡占94%,在马来西亚占23.4%。现在汉人及其后裔已经遍布全世界各地。
中国历史从夏商周以来,汉人建立的国家,在中华大地上,从古到今从国的数量上看,是越来越少,从疆域上看却是越来越大。在夏商时期,有三千多个诸侯国,到武王伐纣时,有一千七百多个,到春秋时期,有一千二百多个,到战国时,就剩下了十多个国家。为什么会越来越少?是因为相互兼并。兼并的结果,就是逐步趋向统一。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战国时七雄混战的局面。中国的王从此开始称为皇帝。国家政权的更替,历来叫做朝代变换。因为古人都信神,君主是天子。就是人们说的一朝天子一朝臣。文化,服饰也跟着变化。但是秦朝只传了三代皇帝,秦朝只存在了十四年,秦末因胡亥皇帝不德政,就造成国力衰,农民起义,诸侯并起,天下大乱,各路诸侯相互兼并,最后汉刘邦战败了楚霸王项羽,统一了天下,建立汉朝。汉以后的朝代更替,历史演绎,我在前面谈国家之兴衰文章中,已经概括地说过了,在此就不再重复。
再说国家版图,最初夏朝,商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今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到江南,但是不包括川,滇,黔,桂。周朝存在八百多年,最大版图北到辽宁,西到甘肃渭河上游,西部到汾河流域,东到山东半岛,南到汉水中游,东南到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秦朝版图,除了继承了西周时的疆域以外,还将四川,宁夏纳入了版图。读者还记得《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吗?四川就是被蜀国统一的。我在前面文章中已经说过,到汉朝,汉武帝扩拓疆域,将西域和朝鲜半岛及四川等都已纳入版图,汉朝最盛时的版图比秦朝时扩大了两倍。唐朝的疆域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至玄阙州(今俄国冈斯安加拉河流域),西至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安史之乱以后,西域被吐蕃攻占,在武则天篡权后,漠北又被突厥占领。到晚唐时,唐朝疆土缩至汉地,但仍保持河套地区的疆域。我的前面文章中已经说过元帝国版图和大清版图,在此再扩充一些读者应当知道的历史事实,就是大清帝国的疆域变化。
元帝国版图中的蒙古和库页岛一带,包括海参崴,在清朝时,还是在其版图内的。清朝的版图在乾隆皇帝时期最大,东北到与沙俄分界的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东到库页岛。北以萨彦岭,沙毕纳依岭恰克图额尔古纳河与沙俄分界。西北与藩属国的分界线是萨彦岭至巴尔喀什湖到帕米尔高原。西南与印度的蒙兀(wu)儿帝国以喜马拉雅山分界。正南到缅甸北部。东至太平洋与朝鲜日本为邻。那时台湾,澎湖,雷州半岛,海南岛以及南海诸岛已经纳入中国版图。
但是,自从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政治腐败,国际列强乘虚而入,纷纷来中国用武力威胁清政府与其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通过各种不平等条约瓜分中国,致使中国版图缩小。俄国在1958年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以后,占据了外东北地区和库页岛,海参崴,1881年《伊犁条约》后俄国又占据了外西北地区,和清属的中亚藩属国。19世纪末俄英两国又瓜分了帕米尔地区。中法战争以后,南部的安南,南掌两个番薯国又被法国强占。香港澳门也是在1840年以后被英国和葡萄牙占据。1872年日本吞并了清的番薯国琉球,1895年《马关条约》后日本又占据了台湾和澎湖列岛。此外,还有旅顺被沙俄占,威海,广州被英国占,青岛被德国占。
另外一大块领土也是沙俄给鼓捣出去的,就是外蒙古的“独立”。1911年在沙俄策划和支持下,蒙古王公,僧侣宣布“独立”,随后俄军和外蒙的叛乱分子包围了驻守库伦(今乌兰巴托)的清军,将他们驱走后,沙俄扶植活佛当皇帝,宣布成立大蒙古国。1912年俄国又与这个傀儡签订《俄蒙协约》,将蒙古变成了俄国殖民地。1917年苏共夺取了政权,苏联也支持蒙古独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苏联与当时中国的政府签订的协定,仍然承认外蒙是中华民国的一部分。中共建立政权以后也默认外蒙的“独立”。到江泽民当政与俄国签订秘密协议,更是将相当于40个台湾面积的国土,拱手让给了俄国。
谈到中华文化与文明,先要弄清这两个词的基本概念。文明是文化的外在表现。文化一词最早始于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拉丁文是cultura animi意思是“灵魂的培养”。所谓文化,在汉语中就是人文教化的意思,请注意这里含有的一个“教”字,就是传授的意思。综合上面两种解释,可以看出文化既存在于人的内心世界,又离不开外在的教育感化。广义的文化范畴,就包括人类的文字,语言,建筑,饮食,知识,技能,习俗,艺术等,所以有人定义文化就是社会价值系统的总和。
今见《九评》编辑部又发表一本书,即《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在中国篇谈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此文告诉大家一个天机,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是神传文化。我的读后感是,创世主及其众神,在远古时期和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的不同时期,以人身的形式下到人世间,身传言教,把知识传授给人,教化人,以培养人的灵魂,以使人类社会以道德为基础,走向文明才是天意。
关于中国文字,我在《汉字趣谈》文章中已经说了,汉文字是神传文化的一部分,它是记录和传递语言,交流思想观念的符号,是人类社会交际的工具,中国的方块字,是有深刻内涵的特殊文字。在此再补充几句,就是不同历史时期汉字形状有变化,远古时的是象形文字和甲骨文,新石器时代以后人类会制造使用金属器皿和乐器,到商周汉字就有了钟鼎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实行“书同文轨同距”,统一了中国文字和交通道路标准,在汉字字体上出现了隶书。在汉朝以前使用篆刻字,当时的书也是竹简,汉朝蔡伦发明了造纸技术,有了纸张做文字载体后,文字书写更方便,汉字也就跟着演变简化,于是使用毛笔和碳墨在纸上写字,楷书在东汉时已经出现,汉以后隶书出现,还有草书,行书等字形字体。楷书也叫正书,楷即楷模之意。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兼有楷书易于辨认和草书便于书写的优点,实用性强,是东汉人刘德升创造的,到魏晋时广泛流行,例如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用行书写的。到了宋朝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以后,宋体字,仿宋体字,等线体字,美术字等就在宋以后的历史过程创造出来。
做为文化载体的书籍印刷和装订质量水准也越来高。自汉到隋唐,这个时期的书主要是手写,叫“写本书”,代人抄书也是一种职业。到唐代贞观年间,有了雕版印刷书。例如唐高宗时出的孔颖达《五经正义》就是木版刻印书。到宋代图书刊刻业繁荣,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就是官刻镂版印刷。自唐末五代到宋朝图书才演变成册叶制,即印一版生成一个印张叶,再将一叶一叶的单页书纸装订成册。在这以前纸写书是卷轴制,也就是手写的书是有个轴卷起来保存的。
汉人的语言比较复杂,因为汉人分布地域广泛,汉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使用的官方语言不同。由于交通不便,地理位置不同,地势阻碍,加上汉民族中包括有被汉族同化的少数民族,加上人们生活习俗不同等因素,人们外出交际的地域有限,所以不同地域的居民,使用的方言有很大差异,既使秦始皇统一了汉文字,但是汉民族的语言难以统一。到现代社会中国,官方推行普通话已经几十年,各地的方言也还继续存在。(待续)
責任编辑: 李云飞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