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暗时刻》预告视频截图
【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2018年3月12日讯】这部片子,在国内上映,很有意思。为什么,就不说了。但丘吉尔在1940年5月10日之后的几天,确实是对英国政府最严重的考验,尤其是在敦克尔克撤军前途未卜之前。在英法联军出乎意料的惨败,法国政府毫无斗志,电影里看到丘吉尔企图用法语去鼓励法国领导人,法国人更绝望。但,从生活来说,其实,之后空袭伦敦时,日子更难过,但那个时候的英国人,精神上,已经挺过去了。
电影大部分是写实的,张伯伦在长期的判断失误,对希特勒的绥靖政策,导致希特勒的野心一步步,通过很小的成本,得以实现,对内让国人看到领袖的英明,巩固了他的权力,让质疑他的人,最后在他的对外成功上,怀疑自己。对外看到一个日渐强大的德国。犹如日本军部在侵占中国东三省没有遇到足够的抵抗之后,加强了他们的发言权,野心日大。张伯伦当然是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张伯伦是英国的首相,意味着,当时他的绥靖政策,是大众支持的,犹如罗斯福在当时不愿意对英国伸手,是因为美国民众大部分是强调孤立主义的。毕竟,帮人打仗是要死自己的子弟的。
丘吉尔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年青时就出名。不光是因为他是贵族,他的七世祖是打败太阳王路易十四的马尔博勒丘吉尔公爵,丘吉尔读书时成绩不怎么样,尤其是(外语)拉丁语很差,但他英语(国语)很好,后来成为战地记者,战后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恐怕也是领导人中绝无仅有的。小时候从很高的树上摔下来,昏迷三天,差点死去。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后来,右胳膊受伤,当了骑兵不能用马刀,改用枪,没想到,这一点导致他在非洲作为骑兵参战时,幸免于难,(要是用刀的话,估计就挂了)。在南非参加布尔战争时,作为战地记者被俘,但奇迹般的逃离出来,成为英国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之后在国内及美国加拿大演讲赚钱,大获成功。
从政之后,他从保守党,叛党到自由党,然后又回到保守党,是一个立场不坚定的人,或可说,是一个有独立意志的人。在电影里也可以看到,别人的非议极多。在乔治七世的哥哥,爱德华不爱江山爱美人的事件中,丘吉尔支持爱德华。这个大概和丘吉尔自己的爱情生活有关,他曾经苦追伦敦最美的人,追了好多年,没有成功,因为,显然他不是最有魅力的。丘吉尔的母亲是一个美国富商的女儿,极为美丽,且一直不老,丘吉尔的父亲去世之后,她还嫁了一个伦敦最有名的单身汉,年龄和她儿子差不多,后来离异。丘吉尔对此还是支持他母亲。电影里丘吉尔说他母亲有太多的婚外恋了,他的父亲伦道夫丘吉尔,曾为财政大臣,但死于梅毒,给儿子留了很多政治遗产,正面的负面的。
我们看到电影里的丘吉尔,似乎是一个正面人物,但在印度独立的历史上,他肯定是一个反派人物,这点读印度独立史或许可以得出公正的评价。当然,他曾在印度服役,差点死在那里,或许有他的看法。但他本质上也是一个帝国主义者。我儿子问我,什么是帝国主义,我说,用武力统治别的民族的国家。如鑫胖这种就不算,他只算奴役自己的民族。印度的独立,依赖于英帝国的衰弱,衰弱的第一站是一战,衰弱的最后一根棺材钉,就是二战,电影里你看到英国的衰弱,但你要再读读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历史,可知道,英国人建立庞大的帝国,是有它的武力基础,日不落帝国恐怕是历史上最大的帝国,范围比成吉思汗的帝国还要大。但在电影里,似乎快要帝国末日来临了。要知道早几年,希特勒还会很害怕英国人。
《至暗时刻》预告视频截图
电影里作为反派的张伯伦以及哈利法克斯勋爵,也是爱国者,只不过,他们的判断出了问题。马克斯韦伯说得好,作为一个好的政治家,需要激情/责任心/判断力,显然,丘吉尔这时的判断力更好,也更有激情。但很有意思的是,在丘吉尔一直批评希特勒的时候,他不为公众及政治人物看好,认为他是判断力出了问题。很多人都同意当时首相斯坦利鲍德温的一个笑话,丘吉尔降生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他的摇篮里堆满了天使带来的上帝赐予的各种礼物,想象力,雄辩的口才,勤奋,能力,等等,然后,又来了一位天使,她说,一个人不应该拥有那么多的礼物,然后,他就把丘吉尔拎起来,抖了抖,把上帝赐予的判断力和智慧两件礼物给晃没了。
当然,这个笑话,最终被嘲笑的,不是丘吉尔,而是他的对手。正因为他先知般的指出希特勒的威胁,最终事实证明了他的正确,(当然,如十几年前谢国忠博士就说房价要跌,这样的先知,就太先了一点,但总有一天,他也会是对的)。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导致的是步步紧逼,反而没有和平。因为对希特勒这样的人来说,任何的绥靖,只会被他利用,因为他的野心,远远超过别人的想象,甚至也超过他自己的想象。希特勒原来认为自己不过是施洗约翰,替未来德国领袖做开路先锋,后来几次成功之后,他忽然发现,他自己就是那个人,德国人的上帝。他的野心也是一步步被喂养大的,当然,时势造人,很多时候,如果德国的魏玛共和国能运转好一点,经济好一点,兴登堡活久一点,当时法国政府再明智一点,希特勒也未必能如此猖狂。
至暗时刻,引领民主国家作出抉择,是在理智,辩论,倾听,演讲之后。在专制国家,是领袖暗室的思考,以及决策之后引领的万众欢呼。
小斯同学和我共同看了这部电影,我说,你别看丘吉尔是一个激情飞扬的演讲家,我给你看看他的对手希特勒的演讲,正好手机里有,你可以看到希特勒的演讲,其用词都是正能量,民族复兴,国外压迫等等,其煽动能力,其实和丘吉尔不相上下,或过之。我说,你可以看他们说的,是煽动仇恨,还是播种友爱,但更重要的是,是看他们的行为。这是两个人之间最大的差别。播种仇恨的人,首先必须警惕,其次,就算说了满满都正能量的人,也必须要听其言,观其行。会演讲,或许是一门技术,但最关键的,还是为人和见识。你可以看到很多人滔滔不绝地,言辞华丽,但最终浓缩一下,就几句话,这是浪费时间生命。
在看电影时,很多人可能会奇怪,为什么哈利法克斯的提议,不能被接受,不就是通过墨索里尼谈谈,试探一下希特勒的方案,听听也没有坏处嘛。Too young too simple。因为,只要认为英国人希望通过意大利的独裁者向德国和谈,会严重损害国民的士气,这就表明英国人害怕了,事实上他们是害怕了,但作为国民领袖,是这困境时,鼓舞国民的士气,很多时候,时局是可以别逆转的。而且,丘吉尔知道,希特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谈的结果,很可能导致英国不战而成为德国的傀儡,就如法国的维系政府一样,德国人可能要求英国放弃军备或者不得发展军备,英国海军或许被要求中立,和法国海军一样,后来,英国海军是把可能成为德国助手的法国海军,给击沉了。
而且,和谈不是靠膝盖求来的,(权利也一样)是看战场上的实力决定的。这点,恐怕是丘吉尔和哈利法克斯的区别,后者是外交官出身,而丘吉尔是经历过多次战争。一战/布尔战争,丘吉尔也熟读历史,后来写了一战二战回忆录,以及英语民族史,他的祖上马尔博勒丘吉尔虽然赢了对法国的几大大战役,但最终也是发现自己无力征服法国,最后谈和。在当时敦克尔克情况不明,德国人尚未遇到阻碍时,谈判是不可能有好的条件的。更何况,大英帝国历史上,也遇到过不少入侵,似乎没有不战而降。所以,实际上张伯伦在电影里,最后是动摇了。或许是他被说服了。最后,他没有和哈利法克斯站在一起。犹如耶稣会的信条一样,上帝必助自助者。敦刻尔克奇迹般的撤出那么多军队,是因为希特勒下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了三天,希特勒是听了下面大将A集团军司令伦泰施泰德的建议,(或者说是希特勒确认了伦的决定),这个建议事后被证明是错误的,但当时也有一定的理由。但历史就是那么的诡异。元首也是会犯错的,接下来,元首会犯更大的错误。
事实上,作为一种决策机制,希特勒之后决定入侵苏联,是一个极大的错误,但已经很少有人反对了,因为独裁机制就是,很少能如丘吉尔这样听到不同意见,互相可以辩论。在雅尔塔会议期间,苏联特工窃听丘吉尔和大臣之间的通话,非常惊讶,大臣可以骂丘吉尔,在苏联,谁敢骂斯大林呢?在希特勒进攻法国大胜的刺激下,日本人也蠢蠢欲动,南下进攻,最后,美国对日本进行制裁,日本面临对美进行作战,最终做出灾难性的决策:偷袭珍珠港。
《至暗时刻》预告视频截图
伊恩克肖在《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中,比较了英美德日苏联意大利六国的决策机制,发现,只有丘吉尔的内阁制,当时是集体决策,罗斯福要考虑民意,只有美国,公民的意见才是决策过程中的一个头等重要的因素,其他四国,全部是一个人说了算,而且,这四个国家,公开表达的民意,是经过宣传和灌输而加工引导出来的。民意的角色是为政权的行动提供群众的支持,防止形成反对意见,并且偶尔产生压力鼓励领导层向政权想要的方向行动。丘吉尔时的英国,民意并没有像电影里说的那样,在决策中产生很大影响。丘吉尔在1940年夏天激动人心的演讲,和国家坚忍不拔的形象连在一起,加上敦刻尔克的成功撤退,不列颠空战的胜利,都保障了英国的士气高涨。(见前书页461)。总体而言,民主机制对正确的决策,起了一个矫正机制,而独裁制度,没有这样的矫正机制,对于引导国家走向灾难的领导人,历史上显示了不同的结局。墨索里尼夫妇挂了路灯,东条英机被判死刑,希特勒及其情妇自杀,只有斯大林死得还行,不过,也是众叛亲离(见电影《斯大林之死》)。丘吉尔和罗斯福都是善终的,历史形象也是正面的。
令人唏嘘的是,在德意苏日当时的制度下,要阻止一个国家领导作出灾难性的决策,几率很小,几乎为零,因为他们已经扫除了,一切可以制约他们的事物和人,围绕在他们周围的,都是自己的迷你复制品,听到的也是自己声音的回声。最后,只有巨大的灾难才能阻止他。土耳其是一个专制历史悠久的国家,所以,他们有一句谚语,一千条建议都不如一场灾难。丘吉尔也只是民主制度下,才能由于其被反对党所接受的原因上台,他有独立的判断和勇气,(哈利法克斯不愿意当首相,或是因为没有这个做不好被骂的勇气)。FDR富兰克林罗斯福说,就算丘吉尔大部分时间都是醉的,英国首相也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所以,电影里,你看到大量的丘吉尔喝酒的情节。和丘吉尔的喝酒相比,德国元首,看上去和清教徒一样,不结婚,不酗酒,是个好男人,可惜,德国人民看到的元首,和真实的元首是不一样的,专制国家民众看到的,往往不是真实的。所以,才会有个人崇拜。什么时候,领导人的缺点可以被公开评论嘲笑,(嘲笑别国领导人不算),什么时候,决策机制中才会有纠错机制。看似不那么相关的事情,其实是相连的。
不能不说,电影里,丘吉尔去地铁这一节,很感人。我看电影的时候,第一印象是,人民无知者无畏。但联系历史,往往是这些民众,最后走向反抗,不管是英国、中国。仗义每是屠狗辈,不少贵族士大夫倒是很容易屈节投降的,大概是有了财务自由之后,肉体太值钱了,所以,反而没有那种简单高贵的灵魂了。当然,丘吉尔自己也是贵族。
至暗时刻,引领民主国家作出抉择,是在理智,辩论,倾听,演讲之后。在专制国家,是领袖暗室的思考,以及决策之后引领的万众欢呼。我想起德国人进军巴黎时,日本人进攻珍珠港后,民众的欢呼声响达云霄,没几年,炸弹就落到自己头上。为邪恶欢呼的,必收割灾难。而流泪撒种(公义)的,必欢呼收割。
电影离我们生活貌似太远,你会埋怨,瞧,那么多废话。我想起一个段子,法学教授说,我国大案讲政治,中案看影响,小案看关系。学生就把法律书扔地上。老师深情地说,骚年,把书捡起来,因为期末,肯定考法律。你注意到没有,电影里,丘吉尔面对老婆的怒斥时,居然能一下子回忆起,追她时的美好时光,这招简直了,无往不胜啊。国家制度是否民主,另当别论,在家里,轮流组阁,互相批评,恐怕民主制衡多数是存在的吧?共勉之。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