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胆识过人恩威并施!大唐天子臣服四夷首领(图)

 2018-04-23 03:0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唐太宗恩威并施,令四夷首领臣服。
唐太宗恩威并施,令四夷首领臣服。(绘图:志清)

编者按:中国历史上的“千古明君”唐太宗在位期间开创了文治武功强盛的“贞观之治”(627年~649年),当时政治清明,国泰民安,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也为其后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但在此之前,就在太宗即位不久,北方突厥趁机率军来袭,情况危急,险些造成战事,您知道当时胆识过人的唐太宗是如何化解此一危机的吗?

一将功成万骨枯,开疆拓土、称霸天下都少不了战争。无论胜败如何,战争对所有人都会造成巨大伤害。在唐朝,国力空前强盛,唐太宗更是四方各族首领尊敬的“天可汗”。从战乱中兴起的大唐是怎样做的呢?

武德九年(626年),就在玄武门事变、太宗即位后不久,北方的突厥可汗颉利、突利趁大唐朝政动荡之时,率二十万大军长驱直入,陈兵于长安城外的渭水桥北。将领执矢思力觐见太宗,扬言:“两位可汗率领百万大军,现在已经抵达京师。”太宗无所畏惧,说唐朝已和突厥和亲,现在是突厥背弃盟约,唐朝无所愧疚,应该责问突厥。

思力没想到太宗毫不畏惧突厥铁骑,又听到太宗要杀他,立刻吓得跪地求饶。后来,太宗将他囚禁起来。几位大臣建议应该礼待突厥,放回思力。太宗却说:“突厥人听说大唐有难,又欺我刚即位,才敢率军直逼京城,以为我们不敢反抗。”他决定单枪匹马与颉利等人会面,展示本国兵力,表达轻敌之意,让突厥摸不清虚实,自动退兵。

太宗带房玄龄等几位亲信来到渭水桥边,隔水喊话,责备突厥违约失信。很快,几路唐朝大军相继赶来会师。突厥可汗先被太宗的凛凛霸气所震慑,又见唐军旌旗蔽空,阵势浩大,得知将领被囚,早已惊恐万状,无心打仗,于是主动请求议和,迅速撤军离去。

大军压境时,太宗没有选择退缩,也没有让将士冒死作战,而是通过智谋,瓦解敌军意志,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贞观初年,有人告发岭南的统帅冯盎等人谋反,太宗准备调集江南、岭南的士族讨伐。谏臣魏征及时出面劝阻,陈说厉害。

魏征认为中原刚刚获得太平,不适宜再发动战争;而且岭南又多瘴气,地势险要,并不利于唐军作战。如果冯盎真的谋反,他一定会勾结外族,攻城掠地;但是这么多年来,朝廷只听到不断有人密报,却不见他出兵作乱,恐怕只是某些人的一面之词。魏征说:“如果派使者去查明真相,就不必劳师动众,而且能让冯盎自己上朝述职。”

太宗接受了魏征的建议。后查明,冯盎等人只是相互内斗,并非图谋造反,他见到使者后,被太宗的仁德感动,也同意罢兵。不费一兵一卒让岭南重获安宁,太宗称赞魏征的谏言胜过十万大军的威力!

贞观十六年(642年),北方的薛延陀部落有不臣之心,太宗向群臣提出两种应对策略。第一个是选派十万精兵讨伐,铲除作恶之徒,可以确保大唐边境百年安定;第二个是满足他们的请求,实行和亲,如果有了后代,就是太宗的外孙,起码可保边境三十年太平。太宗说:“我是百姓的父母,如果和亲有利于天下百姓,我嫁出一个女儿又何足惜?”

房玄龄回答,隋末大乱之后,中原百姓还没有恢复元气,如果妄动干戈势必会加重百姓的负担,这对他们来说太残忍了。比起出兵征伐,他更赞同第二个策略,“和亲的策略,如果能实施,实在是万民之大幸啊!”

在《帝范》中,太宗有段话,很好地表达了他对战争的理解:“武器和铠甲是国家的凶器。即使疆域辽阔,君主穷兵黩武,也会让民生凋敝。国中虽然安定,忽略战备就会让百姓懈怠。民生凋敝不是保护国家的方法,百姓懈怠更不是抵御敌寇的战略。战备不可以完全解除,也不能经常使用。”

所以,能征善战的太宗,对战事的态度非常谨慎,而且最不愿看到百姓陷入战争的苦难中。因为太宗对边疆异族恩威并施,各族首领甘愿罢兵臣服,百姓才能够充分地休养生息。这样,唐朝才逐渐步入太平的辉煌时期。

(参考资料:《贞观政要》)

責任编辑: 辰君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