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听了这位妇人的话,这场惨烈的战役或将改写。(网络图片)
战国时,赵孝成王即位第七年,秦赵长平之战开打,廉颇战绩平平。秦国派间谍用“离间计”,说秦国最害怕的是大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并不惧怕廉颇。
当时赵奢已死,赵王误信秦国计谋,撤下廉颇,欲任用赵括为大将军。虽经蔺相如极力劝阻,但赵王心意已决,不听蔺相如的意见。
赵括之母为人正直无欺,当她得到赵王要任用她的儿子赵括担任大将的消息,日夜坐卧不安。一是为赵国的安危考虑,二是为儿子的性命担忧。
她知道儿子不是大将的材料,这样的重任,他担不起。特别让赵母不放心的是,眼下赵国的军队,正在长平地区,与秦军对峙,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撤换了忠勇正义的大将廉颇,却让没有实战经验的儿子赵括走马上任,这样一定会打败仗。
如果打了败仗,丢城失地,这将会严重伤害国家,也会害了自己的儿子。于是,她决定写封信给赵王,陈述利害得失。
赵母在信上写道:
“我的儿子赵括,没有能力担任大将。大王不要以为他是大将赵奢的儿子,他就一定也有大将的才能。其实,他们父子之间,差距大着呢!他父亲赵奢在世时,做大将,每次得到大王的赏赐,从不留给自己和家里的人,全部分赏给作战勇敢的将士们。受命之日,整个身心都在带兵打仗上,从不过问家里的事。可是,我的儿子赵括,全然不像他的父亲,大王奖赏给他的金银财物,他都藏在家里,还时时准备着购置房屋田产。他的志向这样短浅,心胸这样狭窄,怎么能当好大将呢?我是从赵国的安危出发,请求大王不要委任我的儿子为大将。”
赵王接到赵母的信,摇摇头说:“天下哪有做母亲的,不为自己儿子升官而高兴的呢?赵括的母亲,不赞成儿子做大将,真是个怪人!我不能听她的话。”
赵括的母亲有如此先见之明,不愿国家因自己的儿子而吃败仗,可惜冒死进谏,无功而返。
公元前260年夏,赵括替代廉颇,再领二十万赵军接管长平前线大小军务。驻在长平的赵军,共有四十多万,声势非常浩大。到了长平后,赵括改变了廉颇的防御方针,积极筹划进攻。同年(周赧王55年)8月,赵括率军向秦军发起了大规模进攻,企图一战歼灭秦军。
秦国得知消息后秘密派遣白起为上将军指挥秦军,双方都出动了倾国之师。
白起针对赵军的动态,以丹河东岸的长平为依托,沿丹河东岸的天然髙岗构筑起长达十八公里的主阵地,抵御赵军主力的进攻。另派二万五千精兵断绝了后路,调度五千骑迅速地插到了赵军的营垒之间,将赵军分而为二,并绝其粮道。
赵括在对秦军所知甚少的情况下,指挥主力出击屯扎在故关前的秦军部队。白起令秦军在接战不久后诈败,沿直通长平的大道逃跑,把追击的赵军主力引诱到预设战场。
赵括不知中计,指挥全军猛攻秦军阵地,造成双方巨大伤亡,战事开始白热化,但秦军顽强抵抗,赵军无法攻破。此时赵军主力已经远离故关十二公里。预伏在小东仓河北岸的两万五千名秦军突然出击占领韩王山,切断了赵军的退路。五千骑兵也兵临故关前,使留守故关的赵军不敢支援。赵军被完全分为两段。
白起断绝赵军粮道的策略发挥了很大的功效,此时赵军被包围,只能等待外来救援。然而中原各国或惧秦国势力强盛,或以为赵秦两国已经谈合,不但没有出兵相救,也没有援助赵军粮食。
是年9月,赵军断粮已达46天,内部军心动摇,局势非常危急。在数次突围都无法奏效之后,赵括孤注一掷,亲率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中箭身亡,赵军大败,40万士兵全部解甲投降。
白起考虑赵军人数众多,恐为乱。白起以酒肉安抚降卒,假意许诺将降兵中身体强健的带回秦国,而年老体弱伤残幼小的会发回赵国,赵人没有怀疑。而后白起密令秦兵以白布裹头,下令“凡首无白布者,即系赵人”。赵国降卒不曾准备,又无器械,束手就戮,一夜俱尽。因此40万人,除幼小的240人外,全部被白起坑埋,一场战国时代规模最大的包围战落幕收场,可谓惨烈。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全方位对抗,就此确立了秦对赵的战略优势,为秦王政日后攻灭赵国打下根基。赵括也因一战断送己方40万将士性命和赵国前途而成为历史之殇,并演绎了成语“纸上谈兵”。
长平之战被认为是战国形势转折点,此役后,秦国天下无敌,六国皆不再有力单独对抗秦军。事后再回想赵括母亲的话,不由让人感慨,如果当时赵王听了她的话,这场战役的结果乃至历史,是否会改写呢?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