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有老人,很多,很多的老人(网络图片)
【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2018年6月16日讯】养老金又来触动我们神经了。
为均衡部分地区养老保险基金负担,7月1日将开始实施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
所谓中央调剂制度,就是建立一个中央调剂基金,由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财政共同抽出一部分资金形成一个资金池,为收支矛盾过大、养老金缺口难以弥合的省份进行补充和支持。
各省份需要上交的资金是这样计算的:由该省份职工平均工资×90%×该省份在职应参保人数×上缴比例。当前定下来的上缴比例是3%,上交比例往后逐年提高。
以广东省为例,2017年全年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3347元,截至2017年12月底,广东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5847.27万人。如果按此计算,广东省一年要上交的金额为930亿。
数字很让人震惊,但真正规模还不止于此的。这个是按照参保人数来计算的数据。注意,上面说到的计算方法,是要求按“应参保人数”算的。
激发地方更多更积极征收社保
何为“应”参保?
就是上头认为你已经到了就业年龄、你已经在就业了,就应该要参加保险的人数。比如说,在广州海珠区南泰路副食批发市场,有很多批发摊档都是亲戚帮手,这些个体户门店不会给他们买社保养老。但经过对门店和租房等排查获知后,在街道的就业登记里,你就是这里的就业人员,属“应参保人员”。
这个“应”参保,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但也是上头有意而为之,因为按照“应参保”人数是多少,你就得缴纳相应的社保养老金。至于你实际参保缴费人数比起应参保人数少个三四成,形成了亏空。那没办法,只要你省里想办法让那些“应参保”,但又不参保的人补缴了,应缴缺口就缩小了。
用官方的话来说就是“这样就可以激发地方扩面征缴的积极性。”
如此一来,除了登记了失业的、退休的、未成年的,基本上所有人都得去缴纳社保养老了。这未免过于激进了。
所以,上头给了一个缓冲方式:各省份在职应参保人数,暂以在职参保人数和统计局公布的企业就业人数二者的平均值为基数核定。但文件里最终要求也很明确——接下来要以覆盖常住人口的全民参保计划数据来认定“应参保人数”。
按保守来说,2017年广东全省就业人员总量为6400万左右。这样一算,1024亿,也是一笔巨大的数目。而截止2017年12月31日,全国就业人员达到77640万人。
先别紧张。这次养老基金中央调剂制度,有可能会导致政府将社保征缴面扩大。但我们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是不会变化的。这次主要是省际之间进行资金余缺的调剂。也就是人社部自称的“前台不动、后台调整”。
省级之间进行余缺调剂,说白了,就是“富省”济“穷省”。
根据人社部统计数据,养老金结余较多的主要集中在广东、北京、江苏、山东、浙江、福建、上海等9个东部省市,这9个省市累积结余2.61万亿元,占全国的70.6%。其中广东累计结余达到了7258亿元;北京紧跟其后,为3524亿元。
但真正实现收支平衡的也就10个省份,包括上述9个省份。
东北的所有省份,都出现了入不敷出的状况。收支不抵的省份还包括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青海、河北、湖北。其中黑龙江的养老金已经“穿底”。也就是说,黑龙江省已经把所有的养老金花光了。并且,还负上了328亿的债。
收支不抵的省份,在职人口基数低,平均工资低,因此上缴的中央调剂基金也会比较少。像广东、北京等地要上交的数额,则是比较大的。经过一“调剂”,结余较多的省份,养老金就转移了很大部分给东北一带的“穷”省。
不过,中央调剂基金的发放,倒看起来不那么像“劫富济贫”。按照国务院就此下发的通知显示,在中央调剂基金征收到位以后,并不是按照某个省份的养老金缺口来进行填补的,而是根据人社部、财政部核定的各省份离退休人数,然后按照这些人头拨付分发下去。哪里的离退休人数多,哪里就可以得到更多基金拨付款。
这意思就是说,各省交上去的钱,至少能拿回去一部分,不会让你们白给3%。拿到调剂基金,剩下不够的,就省里自己想办法解决了。
相对于富省,羊毛出在羊身上;相对于穷省,大部分羊毛出在别的羊身上。
为什么养老金会出现亏空?
养老金亏空、延迟退休等新闻在近年不时戳一下人们的神经。
不少人会问,为什么以前就没出现养老金亏空的情况?
要知道,养老金不是一来就有的。
98年以前,我们国家是没有社保养老金制度。当时只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企工作的职工,才会有退休一说。由于需要供养的退休人口数量远远小于总人口,因此也不存在所谓亏空问题了。
后来,计划经济时代消亡,中国开始轰轰烈烈的工业化、城市化运动。很多国企因为生产效率低下而关停,大批国企工人下岗。那些退休或者马上退休的老工人,面临着养老金发放问题。在教育、医疗等一切产业化的背景下,财政资金显然不愿意再继续给发这部分养老金。
这个锅,顺利地甩给了年轻人——通过年轻人缴纳社保养老金,当期用来支付已退休工人干部的收入。也就是说,你所缴纳的养老金,并不是乖乖地就躺在那里等着几十年以后退休的你。社保基金其实一直都是空账运转,钱前脚进,后脚出。空账运转,也称名义账户,账户只剩一个记账的功能,里边并没有钱。
说白了就是,现在拿着养老保险的这批人,基本上没有交过养老保险的钱,领的是你所缴纳的社保养老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也算是填了以前社会主义养老的坑了。
如果年轻人口稳定、经济稳定增长,那即便养老金一年比一年上调,这个击鼓传花的游戏还是能玩下去。但80年代肇始的计划生育,打破了这平衡,让之前那个坑变得越来越大。
由于一对夫妻只能生一个,年轻劳动力越来越少,退休人数却越来越多。人口结构从老年、中年到年轻人之间,变成了4-2-1的倒金字塔型。随着当年中青代的老龄化,养老金也变成了一个反漏斗,小口进,大口出。
计划生育让整个社会步向老龄化,另外逐年加剧的通货膨胀,也给退休金的坑挖开了更大的口子。以前工资基数低,缴纳的养老保险基金也少,但随着物价增长,城镇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已经连续14年每年增长超过10%。如果社保养老基金的投资收益低于这个速度,也必然会出现亏空。
这些问题纷纷呈现,表现得最为严重的便是东北三省。
东北三省,老人,很多很多的老人
东北三省原来一个个都是国有企业重镇,在国有经济供给一切的年代,国企职工数量繁多。但基本从没交过养老保险。国企改革时,关停倒闭潮袭来。临退休那一拨东北国企工人,退休金除了年轻人缴纳的社保养老基金顶上,财政也会给一定拨款。
然而在当时下岗的那批工人,大多在40岁左右,有足够的“工龄”,这几年正是他们批量到达领退休金的时候。另外,由于东北三省今年经济状况极不理想,劳动力外流。年轻人多选择离开故土。导致大批退休的老人并没有资金供给。
以黑龙江为例,出现穿底前5年间,退休人员增加了64万人,在岗职工参保增加16.5万人,后者远远少于前者增加的数量。另外,穿底前,黑龙江全省在职与离退休之间的抚养比为1.3:1,基本上相当于一个劳动力供养一个养老人员。穿底以后就基本上资不抵债了。
不只是东北三省,近年全国养老金的抚养比大幅上升,直到2000年前后,抚养比还是5:1,也就是5个人缴养老保险,1个人领养老金,到现在抚养比就变成了2.8:1。这个比例也会越来越低,社会对老人的抚养压力也会越来越沉重,或者说,我们年轻人的养老负担会越来越沉重。
根据人社部发布公报,2017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43310亿元,其中,各级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8004亿元。在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中,有大约18.5%是由财政补贴。
但接下来这些年的情况,财政也很难拿出什么钱来补贴了。
这次调剂,是因为有些虽然大部分地区穷得发不出粮了,但也有地区有盈余的。在国内,不同省份,养老金也有“贫富分化”情况。比如前文说到黑龙江地区抚养比是1.3:1,当时资金缺口328亿,广东抚养比则高达9:1,同期资金结余7528亿,很多年内都不用担心收支不均衡问题。
广东、北京、上海这些省份,年轻劳动力多,工资标准高,征缴收入自然多,年轻劳动力远远多于在领养老金的人,加上大量外来工缴纳数年养老后,返回原乡,留下了此前所缴纳的养老金。所以对这些地方来说,发放养老金不会有太大压力。
在部分地方出现亏空的时候,中央开始要倡导全国统筹,也就是全国所有的养老金由中央进行调配分配。但多年一直无法推进。
因为每个省份的养老金各自为政,互不相通,二十多年来早已习以为常。大多养老保险基金以省为单位,各地缴费基数、费率标准、待遇水平一直有较大差异。各省的钱怎么支配,都是自己说了算。甚至在有些地区,都还没有做到省级统筹,市与市之间数据也没有互通。
想要一步到位做到全国一张嘴,第一,操作上不容易,第二,意愿上不同意。
所以,各种尝试失败了以后,中央使出这一招,直接抽取养老金的调剂基金。这里边职工平均工资,参保人数,都是你省里直接统计公开发布的,地方政府想赖也赖不掉。起码,这招能先救一下东北吧。
至于我们老了能不能拿到该拿的养老金,鬼知道呢。
现在对养老金亏空的补救办法不外如此:
1、继续拉人头,让更多的人参保。不过能拉进来的人头越来越少了,你总不能让人上幼儿园的儿子也开始交养老金吧;
2、加大社保养老基金的投资收益,通过获取收益发放养老金。不过养老金进股市的事说了很久,没人敢干这事,一不小心全崩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楼继伟就养老金入市说过一句话:“谁也保证不了只赚不赔”。所以,养老金老老实实地呆在国债里呢,国债的收益,根本跑不赢通胀;
3、推迟退休年龄。65岁退休,要不推迟到70岁呗,不是说中国人betway体育手机网 的平均寿命是76岁么,好歹还可以领6年;
4、全面要求生二胎。养老金困局是计划生育的神补刀引出的,我这补生回来不就行了嘛。但是,这个方法见效时间起码还要20年。短期内不会直接增加养老金的收入。
不过,没准我们还真可以领到养老金的。也许,二三十年以后,新的二胎青少年长势喜人,我们人老珠黄。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