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一洗前朝的靡靡之风,开创了雅正的唐诗盛世。(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说起大唐,可不得不提到唐诗。大气雄伟的唐诗正是大唐盛世的标志。而开启大唐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一位千古明君,他也是一名诗人。他一洗前朝的靡靡之风,开创了雅正的唐诗盛世。
唐太宗“文武间出,首辟吟源”
唐太宗在处理政事之余,也喜欢读书、写诗,并且他对文史有着独到的见解。
唐太宗曾对负责修史的房玄龄说:“《汉书》和《后汉书》都载录了扬雄《甘泉赋》《羽猎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班固《两都赋》。这些文字华而不实,对规劝帝王执政毫无用处,为何要收录在史书上呢?今后有人上疏议政,只要他言辞直率,合情合理且有利于国家,无论我是否采纳,都要记录在史书上。”
“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这句话出自唐太宗写在《帝京篇十首》前面的一篇序。太宗认为六朝的诗文华而不实,要用尧舜朴实、正气之风,改变追求“浮艳”的文风。“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太宗也认为追求奢华艳丽会使人放纵欲望而搅乱人间正道,所以他写下《帝京篇》,把“雅正”之风作为他的志向。
下面选取《帝京篇十首》其中的五首,领略一番千古明君的胸怀:
(一)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
连薨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二)
岩廊罢机务,崇文聊驻辇。玉匣启龙图,金绳披凤篆。
韦编断仍续,缥帙舒还卷。对此乃淹留,欹案观坟典。
(五)
飞盖去芳园,兰桡游翠渚。萍间日彩乱,荷处香风举。
桂楫满中川,弦歌振长屿。岂必汾河曲,方为欢宴所。
(八)
欢乐难再逢,芳辰良可惜。玉酒泛云罍,兰肴陈绮席。
千钟合尧禹,百兽谐金石。得志重寸阴,忘怀轻尺璧。
(十)
以兹游观极,悠然独长想。披卷览前踪,抚躬寻既往。
望古茅茨约,瞻今兰殿广。人道恶高危,虚心戒盈荡。
奉天竭诚敬,临民思惠养。纳善察忠谏,明科慎刑赏。
六五诚难继,四三非易仰。广待淳化敷,方嗣云亭响。
清代编校的《全唐诗》共收录了唐太宗80多首诗,而书的开篇之作就是唐太宗写的这首《帝京篇十首》。
唐太宗这首诗平实自然,又典雅。第一首诗描写了帝京宫殿的壮丽与地理环境,“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然后从起居处、读书、阅武、听乐、游苑、泛舟、宴饮、赏舞各个方面描述帝王生活。第八首中“欢乐难再逢,芳辰良可惜。”“得志重寸阴,忘怀轻尺璧。”宴请必然是要饮酒的,但唐太宗并没有因为酒乐而忘志耽溺其中,始终头脑清醒。唐太宗在第十首诗传递了他的治国理念:俭、谦、诚、敬、惠、明。
诗如其人,这整首诗给人感觉到一种浩然正气,唐太宗正完成了诗序中所说的“述《帝京篇》以明雅志”的目地。
唐太宗拒编文集:德性比词藻更重要
《全唐诗》中称唐太宗“天文秀发,沉丽高朗,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
唐太宗的文采卓越,但他一直不把自己的作品编成文集。在贞观十一年(637年),就有大臣请求将太宗的作品编成文集,却被他拒绝。
太宗说:“我的诏书和命令,如果是有益于百姓的,史书都已经记载了,足以流传千古了。如果我的命令不遵循古训,扰乱了政务,即便辞藻华丽,终将会让后人耻笑的,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像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他们都有文集传世,可是他们的道德、品行都不可取,最后,社稷江山统统断送在他们手中。君主圣明与否,关键在于他的德性,何必要有文章流传呢?”
在德性与诗文之间,唐太宗认为德行比词藻重要。后世有人以为太宗写的诗文过于平实,文采不足与汉武帝、曹操相比,更是排斥唐太宗的作品,诗集也很少见收录,导致许多人对唐太宗的作品了解甚少,而且都忽略了唐太宗对唐诗的影响。太宗纠正了六朝的浮华之风,正本清源,追求尧舜正气之风,和“词理切直”的文风,从而奠定了唐诗的风格,让文学走上正确的道路。
太宗与汉武帝、曹操、隋炀帝等帝王不同,他并不将文学作为表现自己方式,而是用文学传递自己的理念。唐太宗重德,要求在有较好的道德修养的前提下,从事文学创作,并要作出对人有益的作品。反观隋朝末年的浮靡之风,正是唐太宗将这种风气扭转,走回传统,才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唐太宗虽然没有把自己的诗文编成文集,但是整个盛唐的历史就是唐太宗的一部大文集啊!
最后附上唐太宗的马上之作《饮马长城窟行》: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