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治病思想强调“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中国文学有四大名著,而中医界也有四大名著,即《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与《神农本草经》,历来就是将这四本书作为中医的滥觞与正统中医的标准。
《黄帝内经》是黄帝与臣子讨论修炼与医学的对话笔记,医学部分所占不多,但所有的中医奥秘都已蕴藏其中了。参与讨论对话的臣子有岐伯、雷公、伯高、俞跗、少师、鬼臾区、少俞等多位,而以岐伯为最主要,在书中,他以黄帝的老师身分出现,又称为天师。《黄帝内经》,包括:《素问》与《灵枢》各九卷,总共八十一篇,中医常用部分,包括:摄生、阴阳、脏象、经络和论治之道。在治病思想方面,强调“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还有天人合一思想,成为中医的核心理论架构。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的著作,后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纂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中医内科的经典,理法方药皆备,理论实际联系,被誉为“后世方书”之祖,也是中医奠基之作。全书10卷,共22篇,113首方剂,397种方法,应用82种药物。伤寒就是讲感冒的部分,创设六经传变的疾病发展顺序,分别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与厥阴,每一经都有并列方治;而杂病方面主要讲的是霍乱病、百合病、阴阳毒、疟病、虚劳、瘀血病、胸痹病、水饮病、咳嗽病、妇女杂病等。
中医四大名著都是对中医有兴趣者很好的入门书籍。(图片来源:Adobe Stock)
《难经》是《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简称,可说是阐发《黄帝内经》的疑难和要旨的第一部书,为扁鹊所著,内容主要讲述脉学、经络、脏腑、疾病、俞穴与针法,现今把脉方法“独取寸口”也是扁鹊提出的。《难经》对命门和三焦的见解与所论七冲门,消化道的7个冲要部位,“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和八会,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合处的阐发,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可说是最早的中药学专著,书中记载药物365种,分上品、中品和下品,认为无毒的称上品为君,毒性小的称中品为臣,毒性剧烈的称下品为佐使;把药性分为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并提出“七情和合”原则,成为后世医家用药的基础著作。
中医还有“四小经典”,即《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内容比较简单一些,这些都是对中医有兴趣者很好的入门书籍。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