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中的不传之秘藏于中庸之中。(图片来源:维基百科/公共领域)
孔子通过论语所表达的,虽然主要是人世间的人伦规范,但道家内丹修炼中有一派人认为孔子其实有其不传之秘,并认为孔门之密全在于“中庸”之中。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敎。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部分内容,并以此为其总纲。
性也者,乃人之本已有之天命。顺其天命,则道自在其中。当然,此道乃本有之道,其最终的体现乃在于人之用。其用之结果,不外乎历代道家修炼家所谓的顺则成人,逆则成仙。
顺不用教,因为完全是后天之本性,加之世间之环境,则所循之路大同小异,循着后天的自然而然,或为帝王将相,或为贩夫走卒,不外生老病死。此乃顺则成人之径。
而逆则成仙乃是循着先天自然而然,于世间之理截然不同,故修道者,不可不教也。虽曰教,只不过是回复本性之路。即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不过因为在世间的环境之中,就必须以相逆之法才可避免顺则成人,而最终之结果,便是逆则成仙。
由此来看,将“中庸”的这一部分称为孔子的不传之秘确实亦不为过。虽然孔子的论语中称“子不语怪力乱神”,但孔子本人对这些方面的内容应该是知道的。只不过孔子既然要传给人们世间的人伦规范,当然不会去触碰“怪力乱神”的内容。
不过孔子虽只传人道,但人道也是大道在人世间的体现,故若是孔子自己不懂先天大道的话,也不能将正确的人伦规范传给当时的人们。而孔子曾经拜访过老子,而且从他在拜会后对老子的赞叹中,便可知孔子是懂得“怪力乱神”这一层次内容的。
孔子因老子当时之名声而要去拜访他,他对自己的学生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同意后,两人千里迢迢赶到了老子那儿,并向老子做了很多的请益。
请益结束后孔子去向老子辞行,老子亲自送孔子到黄河之滨。孔子刚刚受到很多教诲,又看到滚滚的黄河之水,不觉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子又做了一番教诲后,孔子诚心感言道,先生之言使弟子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便与老子告别。回到鲁国后,有弟子向孔子问起老子的情况,孔子感叹道:“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龙兴风云之中,吾不知其上下。老子其龙乎?”
由此可知,孔子虽未得老子大道之尽授,但至少已登堂入室,知道了比之鱼鸟更上一层还有龙之境界,说明孔子已经得到了一部分有关大道的教诲,以此才会有后来“中庸”开始的这一段论述。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