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竹笛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也是世界《乐器史志》上年代久远的古老吹奏乐器,是全球笛类乐器的鼻祖。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宋代诗人雷震《村晚》。“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唐朝诗人吕岩《牧童》。上面这两首诗刻画出古代乡间悠闲的田园生活,而笛声与笛韵,一直是古人倾诉心情、发抒感触的载体。
“笛”的历史
依据《周礼・春官》记载,乐器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称“八音”,而竹音包括箫、笛、管、篪、钥、筚篥、唢呐、巴乌、芒筒、唎咧。
笛以竹制管身,管身上开有吹孔、膜孔、两个(或四个)出气孔和六个按音孔。膜孔上蒙以芦膜或竹膜,吹孔的左端堵以笛塞,横吹。能吹两组多的音,音色清脆。经过多次改革,又先后制出了成套的十二调的笛,在曲笛的基础上改制了加键笛。保留原有的六个音孔,用键子控制新增的半音,便于临时升降半音及转调。
笛古称横吹,后来也称横笛。俗称“笛子”或“梅”。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文物中,有笛两支,斜吹,无笛膜孔,说明早在西汉初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笛类乐器已在南方流传,比历史上文献记载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公元前l19年)后将笛传入当时首都长安早半个世纪。
而《史记》中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溪,做笛吹之,似凤鸣。”确定了用竹制笛的时代为华夏社会的殷商时期。
隋代以后,笛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宋时,笛在整个民间音乐中的地位已经很重要了,当时流传的“鼓笛曲”这种演奏形式,就是以鼓、笛作为演奏的中心,“笛韵浑如丹凤叫,板声有若静鞭鸣”就是对“鼓笛曲”演奏的一个生动写照。
明清时期,笛已成为大量民间音乐,以及北方鼓吹乐中不可缺少的主奏、合奏乐器,并广泛地应用于戏曲、说唱、歌舞音乐的伴奏。
名诗中的笛声和笛韵
历代文人墨客都曾为竹笛抒写了许多精美绝伦的诗篇。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解曰:深夜里,是谁在吹玉笛?那幽幽的音韵,随着春风飘散、远扬,弥漫在整个洛阳城中。今夜,我在笛声里,听到了熟悉的“折杨柳”曲;在那凄凉的悲伤调子感染下,有谁不会被勾起满腔的思乡情怀呢?
其实不管是哪种笛,在神州中土先民们的淳朴心灵中,它只是一种竹制的乐器,只有长、短之分,横、竖吹法而已。吹笛可抒发情绪,陶冶情操、而且其身形轻巧可随身携带,它是市井庶民在闲暇时,自娱与娱人的最佳乐器。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