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大与最小
《晏子春秋•外篇第八》记载:
齐景公问晏子道:“天下有最大的东西吗?”
晏子回答说:“有。大鹏的脚,在浮云上游动,背上升到青天,尾巴倒伏在天空里,跳起来,嘴到北海啄食,脖子和尾巴,横隔在天地之间,可是还不知道它那有六根翎管的翅膀,在什么地方。”
齐景公又向:“天下有最小的东西吗?”
晏子回答说:“有。东海有一种虫,在蚊子的睫毛上筑巢,不停地产子,不停地飞动,而蚊子却若无其事,不因此而惊慌。我晏婴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东海的渔夫,却把它叫做焦冥。”
既然世界上又有最大的,又有最小的,人只在中间。人还有什么可骄傲或自卑的呢?
【赏析】
什么东西最大?什么东西最小?这是先秦时代,人们感兴趣的问题。《庄子•秋水》记载:河伯曾经同北海若议论:天地是不是最大?毫末是不是最小?同样的问题,晏子作了不同的回答:大鹏最大,焦冥最小。答案尽管不同,但都反映了人们想了解自然的可贵的探索精神。晏子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想像,大胆的夸张,生动细致的描述,简直可以同庄子的表述相媲美。
“既然世界上又有最大的,又有最小的,人只在中间。人还有什么可骄傲或自卑的呢?”---那就老老实实、勤勤恳恳、正正派派、好好做人吧!
二、循表渡河
《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记载:
楚国想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中,做好渡河的标记。不久,澭水突然上涨,楚国人却不知道,他们仍按照标记,在夜里徒步渡河,因此有一千多人被淹死,部队惊恐得像都市里的房子倒塌一样。
【赏析】
楚人偷袭宋国之前,派人“先表澭水”(早先在澭水河里做好标记),这本是先行一步的聪明之举,可是,他们偏偏忽略了“澭水暴溢”的可能性。情况变了,还是照老标记去过河,本是有备之战,结果反而不战自败。世上的事,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彼时彼地的东西,不一定适合于此时此地,如果墨守成规,生搬硬套,吃现成饭,那么,真理也会成为谬误。世间并没有亘古不变、包治百病的药方,只有联系实际、对症下药,才能达到药到病除。讲到治病,人的疾病,都是业力造成的。国家的祸乱,也是如此。楚国想偷袭宋国,本属做恶,古圣主张:邪不压正,邪国不可侵害正义之邦。治病与治国,其理一也。因此,楚国有一千多人被淹死,部队惊恐得像都市里的房子倒塌一样。也是报应。坏人与邪国,他们做恶,不信神不信报应,但他们必遭报应!这时的报应,突入其来,由不得他们。
三、九方皋相马
《列于•说符》记载:
秦穆公对伯乐说:“你的年纪大了,你的儿孙辈中,有没有可以派去帮我寻求千里马的人?”
伯乐回答说:“良马可以从它的形貌和筋骨上,加以考察,但天下最好的马,评判的方法却似有似无,很难把握。这种马,奔跑不扬起灰尘,跑过后不留下足迹。我的儿孙们都是些凡庸之辈,他们可以找到一般的好马,却识别不了天下最优良的马。我有一位共同打过柴、挑过菜的伙伴,叫九方皋,这个人相马的本领,不在我之下。我请求您召见他。”
秦穆公便召见了九方皋,让九方皋去寻找天下最优良的千里马。九方皋出去了三个月,然后回来,报告说:“最优良的马,已经找到了,在沙丘那儿。”
秦穆公问:“是匹什么样的马呢?”
九方皋说:“是匹母马,黄色的。”
秦穆公派人去取马,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不高兴。把伯乐找来。对伯乐说:“差劲啊,你让我派去找天下无双的名马的九方皋,连马的毛色、公母,都分辨不清。他还能识别马的好坏吗?”
伯乐长叹一声,说:“难道他真的达到了这样的地步了吗!这就是他胜过我千万倍的地方,没有人能抵得上他。像九方皋这样的相马圣手,他所看到的,是马的天生的秘密。他抓住了马的根本,而忽视了马的皮毛、粗迹;看到马的内在品质,而忽略了马的外表;他看到他认为应该注意的地方,而没看到他认为不需要看到的地方;观察了他认为必须观察的,而遗漏了他认为不必观察的。像九方皋这样的相马方法,有着比相马本身,更重大的意义!”
等到把马取回来一试,它果然是匹天下无双的最优之马!
【赏析】
为求得天下最优之马,伯乐向秦穆公推荐了九方皋。九方皋经过三个月的观察,终于找到了一匹天下无双的千里马,虽然他在说明马
的雌雄和毛色时,出了一些小小的错误。
九方皋的相马术,说明了看问题要从大处着眼.要抓住根本,透过现象看本质。考察人要从整体上去看,全面地看问题,重视人的根本品质。
世有九方皋,然后有千里马!世有伯乐,然后有九方皋。
惺惺惜惺惺,英雄识英雄。
四、正本清源,心无旁骛,吃透实质,排除干扰
《列子•说符》记载:
杨子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已带领全家去寻找,又跑来请杨子的僮仆,去帮助追寻。
杨子说:“嗬!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要派那么多人去寻找呢?”
邻居回答说:“岔路太多了。”
等到找羊的人回来后,杨子问:“找到羊了吗?”
邻居回答说:“没有找回来。”
杨子又问:“为什么没有找回呢?”
邻居说:“岔路中又有岔路。我仍不知该往哪条路上去找,所以只好都回来了。”
杨子的脸色有些不高兴。半晌没有讲话,整天都没有笑容。杨子的门人们,觉得很奇怪,向杨子问原因道:“羊,不过是不值钱的牲口,况且又不是您的,但您却整天不说不笑,愁眉苦脸的,这又是为
什么呢?”
杨子不予回答,门人们得不到答案。
杨子的学生孟孙阳出门,把这件事告诉了心都子。心都子和孟孙阳一起,去见杨子,问道:“从前有这样三兄弟,在齐鲁之间游学,跟随同一个老师学习,学得了仁义之道后回家。他们的父亲说:‘你们已学完回来,请给我说说什么是仁义之道,行吗?’
老大说:‘仁义之道,就是先要爱护自己的身体,然后才谈得上名誉。’老二说:‘仁义之道就是要不惜生命地保护名誉。’老三说:‘仁义之道就是既要保全生命,也要保全名誉。’他们兄弟三人的仁义之道,完全不同,但却出于同一个儒士的教导。谁对谁不对呢?”
杨子说:“有个居住在河边的人,熟悉水性,敢于游水,驾船摆渡来赚钱,供养百口之家。背着粮食来向他学习游水的人,成群结队,结果淹死的人,差不多达到半数。这些人本来是来学游水的,而不是来学淹水的,却得到了这样的结果。你认为谁对谁不对呢?”
心都子无声地退了出去。孟孙阳责备他说:“你提问为什么那么拐弯抹角的,而我们老师的回答,又那么古里古怪?我更加困惑不解了。”
心都子说:“大路因为岔道多,而丢失了羊,求学的人因为对一种学术的理解不同,而丧失这种学术的本义。学术的本源是一致的,相同的,但到后来,却像现在这样互相分歧。唯有回归到本源上来,才能不丧失这种学术的本义。你长期在先生的门下求教,学习先生的学说。而竟不懂你先生说的什么意思,太可悲了!”
【赏析】
杨朱的邻居,因歧路之中,又多歧路,而丢失了羊。学者们则因为
理解不一,各执已见,而丧失了一种学术的真谛和本源。可见世事枝
节纷繁,复杂多变,很容易迷失方向。误入歧途,以至于舍本逐末。
唯一的办法是:归同反一,正本清源。吃透实质,心无旁骛,才不致于被细枝末节,纠缠干扰。
正本清源,心无旁骛,吃透实质,排除干扰。这就对了!
五、虚弦射鸟
《战国策•楚策四》记载:
从前有一天,更赢和魏王,站在高台之下,仰头看见有飞鸟。更赢对魏王说:“我可以为您用拉弓而不发射箭矢的方法,射下鸟来。”
魏王说:“难道射术可以达到这样高的水平吗?”更赢说:“可以。”
停了一会儿,一只雁从东方飞来。更赢虚拉了一下弓弦,就把它射下来了。魏王说:“射术怎么真的达到这样高的水平啊?”
更赢说:“这是因为这雁有心病。”魏王说:“你怎么知道的?”更赢回答说:“它飞得很慢,而且叫声很凄惨。飞得慢,是因伤口痛;叫声凄惨,是因离群很久了。所以它伤口没有好,而又惊魂未定,这时它听到弓弦发出的声音,用劲振翅往高处飞,导致伤口撕裂,而坠落地上。”
【赏析】
惨痛的经历,会形成一种心理障碍,它往往使人以后每遇同样境况,便心慌意乱,手足失措。此所谓“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
人如有此种心理障碍,往往来源于先前不能明察事理,作恶多端。恶魁们一旦陷于此种境地,其死期必不远矣!
六、螳螂捕蝉…
《韩诗外传》记载:
园中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知了。知了鼓动翅膀悲切地鸣叫,它正准备吮吸些清凉的露水时,却不知道有一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螳螂弯起颈脖,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螳螂正要吃知了的时候,却不知道黄雀就在它的后面,黄雀是想啄死螳螂吃掉它。黄雀正想啄食螳螂时,却不知道榆树之下,有个拿着弹丸的小孩,那小孩拉开弹弓,正准备射黄雀。孩子正要射时,却不知脚前有个深坑,后面还有个树桩子。
这些鸟虫和这孩子,都是贪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旁隐藏着的祸害。
【赏析】
知了、螳螂、黄雀和童子,在同一背景的舞台上,演出着相类似的
悲剧,而悲剧的根源,却都在于“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
人如果这样,也免不了悲剧的结局。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目光短浅.眼睛只盯于眼皮底下鼻子尖般大的利益,而不顾身后潜伏的危机、杀机,最终是免不了要翻船覆车,丢掉性命的。
所以,居安思危,近忧远虑,应成为人们为人处事的一种原则。追名逐利、伸手夺财的时候,要想到“三尺头上有神灵,损人利己遭报应。”千万不要因小失大,占了小便宜而吃大亏。
七、宓子论人之过
《淮南子•齐俗训》记载:
宓子的一个朋友,带一位客人,来拜访宓子。
客人走后,宓子对这个朋友说:“你带来的这位客人,别的都好,就是有三个错误:一见我就笑,是轻浮和不懂规矩的表现;言谈中从不提起自己的老师,是一种对老师不敬的叛逆行为;刚见面,交情还不深,就推心置腹地说一大堆,这是稀里糊涂的表现。”
宓子的朋友,不以为然。那位客人听说后,对宓子的这番批评,不同意,向宓子的朋友,解释道:“我一见他就笑,说明我坦荡无私;我在谈话中不提及我的老师,是为了打通与别人之间的隔阂,以便交往;我与你的朋友宓子,交情不深,而敢说心里话.是对宓子忠诚和信任的表现。”宓子的朋友,认为这位朋友没有错。不对的是宓子。
那位客人的言行,本来就是一个样。但却可以被一种人,看作君子;也可以被另一种人,看作小人。这完全是由于各人自己的看法不同。
【赏析】
认识一个人,并不容易。仅据一时一地的言谈举止,就对别人妄加批评,误解别人的本意。这反而显出自己的浅薄。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多做事以助人为乐,少讲话以静心养性。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