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中白蛇传三主角的形象。从左至右:许仙、白娘子、小青。(图片来源:维持百科)
去年我写了《谈京剧“南界关”的传承》一文,有的读者在评论栏留言,希望我再多介绍一些京剧知识。这次就再写一点京剧常识。
以前我写的文章中曾经谈到,教育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基础。说到京剧艺术教育,也曾提到尚小云在1937年办《荣春社》科班的事。这次为了普及京剧常识,谈谈比《荣春社》办的更早,桃李满天下的《富连成》科班。
京剧诞生于北京,鼎盛时期是在清朝同治年间到光绪年间。早期的京剧传承,是靠师父带徒弟,口传身教。京剧演员行当分为生、旦、净、丑、末。不论哪一行当,学习京剧艺术要从儿童时期开始。家长选择适合孩子承传条件的某一行当和流派,带着孩子去拜师,师父收徒后,由师父单独在家里传授技艺。而到清末民初时,现代普通学校教育兴起。京剧科班是京剧教育的,介于私家传艺和正规戏剧学校之间的一个过度阶段。中国最早的戏剧学校是1919年创办的南通伶工学校,最正规的戏校是焦菊隐在1930年创办的中华戏剧学校,此时已经可以招女子学戏。
什么是京剧科班?京剧科班,是由戏班子办的集体学艺的教育机构。所谓“科”,即品类、等级之意。清朝的科班只允许男生入科班学艺,学制一般七年。儿童进科班学艺,是怎么录取呢?必须经过考察、“写字”。考察就是由科班教师和琴师面试,观察相貌、身材,测试嗓音,询问资质,就是通过会话,判断学生是否聪颖,是不是一块“戏料”。考察合格,科班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签订契约(保证书),家长要保证学生遵守契约,学生要遵守“学规”(训词),这个签约手续俗称“写字”。“写字”后才算正式收科。学生入班后叫“坐科”,衣食由科班免费供给,每日还发给点心钱。“坐科”的学生由科班社长、教师,根据学生的资质,决定他学习生、旦、净、丑、末,哪一门行当。但是,不论学哪一门,都必须学习武功。
“坐科”学生要天天炼功。文行(hang)要吊嗓子学戏,武生要练武功。学生背熟戏词后才能“上口”,即学习韵白、学唱腔、练身段、排地位。这需要教师口传身教,学生要刻苦学练。等完全熟练后才能“响排”,就是不穿戏装,用锣鼓、胡琴伴奏演练。等到教师认为可以了就“彩排”,“彩排”就是穿上戏装,一切按照上台演出一样排练。最后就可以上台演戏了。学生能登台演出了,科班就分给一出戏的酬金。科班学生学艺毕业离开科班,叫“出科”,“出科”后就可以自己搭班演戏。
《富连成》科班是创办较早的、规模最大的、维持时间最长的一个科班。他的前身是在1904年建立的《喜连成》科班。是以集体教学的形式来传授京剧艺术的。
《喜连成》由牛子厚出资,由叶春善创办。牛子厚名秉坤,字子厚,祖籍山西省,他出生在吉林。世代经商,到他这一代已经成为北方四大家族之一。他是一个热爱戏曲艺术的人,从十几岁就学会笙、管、笛、箫乐器,尤其爱京剧,并熟练掌握京剧文武场面。他为了宏传京剧,曾经出资在长春建立了一个戏园子,请北京《四喜班》到东北演出。因此结识了京剧艺人叶春善。
叶春善,字鉴贞,祖籍安徽,其父叶坤荣是《四喜班》的台柱子,演净角。叶春善自幼学老生,曾在小荣春科班与杨小楼一起学艺,出科后,在《四喜班》、《福寿班》工老生。他是个“六场通透”的人才,即也会旦、净、丑、末,也会文、武场面。
早在1901年,牛子厚表示,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使京剧能延续后继有人,由他出资,请叶春善办科班,叶一再谢绝。到1904年他见牛子厚盛情难却,便答应下来,回北平后他在琉璃厂买了一所房子,收了六个无家可归的孤儿做学生,开始筹备办科班。
大家知道,清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戏园子不开张,许多艺人不演戏改做其他营生。叶春善自己去当拉煤伙计挣钱,做为学生的伙食费,他的家人为学生做饭,教戏由他一人承担。自1904年至1905年叶春善在宣武门外前铁厂7号租了20间房,招收十几个徒弟,才正式打出《喜连成》科班的名称。到1905年,第一科已经达到50多个学生。
科班的名称,取自于牛子厚三个儿子的名字,因牛子厚三个儿子叫喜贵、连贵、成贵,故科班名叫《喜连成》。这六个孤儿是第一科学生,取艺名以喜字为头,故叫雷喜福、武喜永、赵喜魁、赵喜贞、陆喜明、陆喜才。他们之后进来的第一科学生艺名都有个“喜”字。
1905年学生已经能随班在广和楼演戏,并且挑帘即红,天天满座,从此《喜连成》科班在京城出了名。在科学生登台演戏,既是艺术实践,也能为科班挣得维持办班的必要经费。
自1906年以后《喜连成》科班就接连在广和楼演出,后来又在广德楼吉祥等剧院演出。到叶盛章挑班时,《富连成》又在民乐演出。当时的广和楼是个茶戏楼,观众边喝茶,边听戏。
广和楼是北京最早的戏园子,在前门外肉市街,建于明末,曾经叫查家茶楼。1912年《富连成》科班与广和楼签订长期合同,直到1915年才迁到广德楼演出。说到广和楼,它在京剧发展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清末民初,有许多名演员在此演出过,如谭鑫培、王瑶卿、杨小楼等。
“喜连成”开班时,牛子厚汇给叶春善的经费,只用了一部分,其他暂存银行,以备后用。后来又招了30多徒弟,学生多了,就又聘请了肖长华、宋起山、苏雨卿等为教师。这时梅兰芳、麒麟童(周信芳)等艺人来搭班学艺。此后又扩充师资和学生,学生已经达到73人,原来房子不够用,就又租了前铁厂8号院的20间房。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遇到“丁国服”,就是因光绪、慈禧先后去世,举国戴孝,停止娱乐。不能演戏,科班一度陷入困难。开禁后又继续发展。
1912年值清末民初之交,时局动荡,市面萧条,牛子厚无力兼顾科班,科班也有了债务。牛子厚欲将科班赠给叶春善,叶春善坚决推让不收。叶就给牛子厚出主意,让他将科班转让给有经济实力的沈玉亭、沈仁山兄弟。
沈家接手后,替《喜连成》科班还清了债务,又给科班增加了经费,使科班能继续办下去。此时就改名《富连成》科班。1912年以后迁址到北柳巷。随着科班规模的不断扩大,到1921年,由沈家出资在虎坊桥买了一座两进的四合院,有40多间房,于是《富连成》科班迁址到虎坊桥办学,这个地址就在在纪晓岚故居对面。
从《喜连成》科班到《富连成》科班,一直是肖长华任总教习,相当于今日普通学校的教务长,同时他也担任编戏、教戏,他是一个“六场通透”的、德高望重的京剧教育家,也是优秀的丑角演员,我很喜欢看他的戏。科班班主,相当于今日学校校长。“富连成”时班主是沈仁山、沈秀水,实际是叶春善管理。1935年叶春善去世,由叶春善的长子叶龙章继任。给《富连成》科班编剧的有景孤血、翁偶虹等。肖长华也曾改编三国戏,让学生演出。
1935年尚小云到《富连成》科班协助教戏。1936年又购置虎坊桥路北45号为科班用。就是今日的晋阳饭庄。在这年,梅兰芳又到《富连成》科班招受了正在科班学习的李世芳等几个学生为他的弟子。李世芳当时还没出科,就被人们称为小梅兰芳。
1942年《富连成》科班在民乐戏院排演时,隔壁长春药堂失火,导致民乐戏院烧毁,《富连成》科班的全部戏装和道具全部被大火吞没,损失30余万,经打官司,仅获赔10万元。
1946年以后科班办学更为艰难,因战乱,北京百业凋零。到1947年以后,百姓粮食都发生危机,戏院停演,京城不少科班已经停办。《富连成》科班一直办到1948年才解散。
从《喜连成》科班到《富连成》科班前后经历44年,办了八科,即“喜、连、富、盛、世、元、韵、庆”八科,共培养京剧人才七、八百人。最后一科的学生刚进班,就因时局变化,经费困难办不下去了,这最后一科学生就转到了尚小云办的《荣春社》继续学习。
这个京剧科班培养出很多名演员,如雷喜福、候喜瑞、马连良、于连泉(筱翠花)、马富录、谭富英、茹富惠、裘盛戎、叶盛兰、萧盛莹、孙盛武、袁世海、李世芳、毛世来、谭元寿、纪昀兰、叶庆先等。读者可以从他们的艺名中间一个字,分辨出他是在哪一科出科的。例如净角候喜瑞,是第一科的,生角马连良是第二科的,生角谭富英是第三科的,净角裘盛戎是第四科的,净角袁世海是第五科的,生角谭元寿是第六科的,旦角纪昀兰是第七科的等等。
自1906年先后在这个科班搭班学艺并演出的艺人有梅兰芳、周信芳、曹小凤、姚佩兰、贯大元、高百岁、九龄童等。
在这个科班任教的京剧教育家有肖长华、雷喜福、候喜瑞、王连平、于连泉、萧连芳、贯大元、孙盛文等。
后来,这个科班的有些出科弟子,在社会上发展有成就后,将京剧传承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到戏剧院校授课,传授经验、技艺,如袁世海、谭元寿、茹元俊、王世续等。
《富连成》科班以后的京剧院校,学习的知识更广泛,很多著名的戏曲艺术家,戏剧教育家、戏剧论理家也被邀请到学校讲学。
《富连成》科班治学严谨、有方,学生有“学规”,有“四要四戒”,教职员工有“治学十则”。
“四要四戒”是:“要养身体、要遵教训、要学技艺、要保名誉;同时要戒抛弃光阴、戒贪图小利、戒烟酒赌博、戒乱交朋友”。
“治学十则”是:“同心协力、不谋私利、以师为基、严格选材、归行(hang)归路、以大带小、因材施教、严打底工、遵守班规、大量实践”。
《富连成》科班的教育经验,尤其是重视基础教育、重视道德教育,因材施教、勤于实践,都是值得现在的教育工作者继承和发扬光大的。
責任编辑: 李云飞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