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信赖是“认同”而不是“妥协”(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
真正的信赖是“认同”而不是“妥协”。(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文/石原加受子
停止只有表面信赖的关系
你是怎么看待和朋友、异性、另一半,或家人之间的信赖关系呢?
你是否认为彼此都应该要了解对方的一切,不论是想法或意见都要和自己站在同一边,没有隐瞒的事或秘密,才能被称为“信赖”呢?
然后你便以此当作目标,一边心想着“希望对方能完全了解我,也希望能知道对方的所有”,一边不断地踩进对方的内心世界。
于是,如果感觉到自己不被对方所理解,就会不断要求“希望被理解,希望对方理解”,直到自己被满足为止。
又或者,假如对方的态度让你感觉自己不被他信任,就会从“他不愿意对我说实话”的不被信任感,演变成窥探对方的行为,或是实际探查对方东西的行为。当你越是努力,就越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满足”。
认为“意见或想法一致”等于“信赖”,就糟了
当自己的意见或想法与对方一致的时候,就会感觉彼此的心好像连系在一起,感受到彼此信赖的心情。
虽然这也可以说是信赖模式的其中一种,不过从一开始,并不是就将目标设定在要使双方的意见、想法变得一致。
如果你把这种“一致性”当成信赖的话,万一要是彼此的意见不合时,又会变得如何呢?
即使彼此的意见不同,却必须基于互相信赖而让意见、想法“变得一致”的话,其中的一方就必须假装自己的心。
像这样某一方以伪装本意的姿态相处,真的能称为“互相信赖”吗?
这与互相分享、互相理解,其中的某一方无需勉强妥协自己的想法完全不同。
“与对方妥协”的想法当中,是不存在信赖感的。
想要变成互相信赖的关系,双方都必须“认同自己、认同对方”。
举例来说,你的兴趣是A,而对方的兴趣是B。
如果是互相认同的关系的话,即使你的兴趣是A也不会勉强对方一定要接受。与其强迫对方接受,不如抱持着尊重对方的心情或想法,才能让这段关系变得更好。
曾经有人问我:“但是,当一起行动的时候,如果我想去的地方是A,对方想去的地方是B的话,那该怎么办?”
像这种自己不断主张“无论如何就是要选A”,而对方则是主张“总而言之应该要选B”的时候,只能说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原本就属于“冲突的关系”。
在这种状态下,两个人不是只有在旅行想去哪里会抱持对立意见,而是不论在什么时候,双方的意见都容易变得对立。
也就是说,当两个人都固执己见,认为“说到这个,其实应该……”,陷入“反对对方意见”的模式,追根究柢就是因为抱持着“竞争意识”。
如果抱持着竞争意识,那就是“信赖”之外的事了。
反倒是,像这样争执不下,也就表示彼此在“认同自己、认同对方”这方面,可以说是不明白这种道理的。相反的,这样的人若是想要建立信赖关系的话,就必须学会“认同自己、认同对方”。
真正的信赖是“认同”而不是“妥协”。(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互相分享与彼此妥协之间的差异
在愿意互相分享想法、互相理解的状态下,双方会产生信赖感。
首先,为了和对方分享自己的想法,必要的步骤就是和对方讨论。
所谓的和对方讨论,并不是指双方不断议论,用口水交战。而是在内心抱持着一种态度,力求在沟通中找到价值和满足感。
如果双方都能透过讨论本身感觉到满足的话,以结果来说,就会拥有“彼此分享想法”的心情,感觉到非常“信赖彼此”。
想让意见或想法变得一致,并不是设定一个“想让意见变得一致”的目标就可以完成,必须像这样经过讨论的程序产生。
正因如此,“互相分享”与“彼此妥协”是完全不同的意思。
所谓互相分享,是指尊重各自的想法,好好表达自己的意见,愿意更深入地了解对方的想法,找出能让彼此都感觉满足的结论。
另一方面,所谓彼此妥协的行为,同时带有一种“被强迫”的意识。想让对方妥协的那一方,会为了达成妥协而在过程中自己也妥协了,结果变得彼此都没有被满足到,这也是很常见的状况。
假如两个人的关系是彼此尊重对方的话,即使各自抱持着A或B等不同的想法,也能够彼此尊重、认同。
甚至在互相尊重的情况下,有可能会产生新的替代方案,例如将旅程分成多天把A和B都完成,尽可能让双方都感到满意。此外,也会在自己能做到的范围内,变得互相合作。
停止只有表面信赖的关系
无法做到的人 只要有一方妥协,不论哪一边都不会感到满足。
能做到的人 会建立互相分享,彼此满足的关系。
本文整理、节录自石原加受子《让相处变简单的32个心理练习》一书。由采实文化授权转载,欲阅读完整作品,欢迎参考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