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东尼专栏】令忽必烈为之倾倒的大画家(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
赵孟頫(1254年—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是中国宋末元初著名的书法家、画家、诗人。他自幼聪敏,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写字运笔如风。赵孟頫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其父赵与訔曾任南宋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
赵孟頫博学多才,被称为“元人冠冕”。他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他篆、隶、真、行、草书无不精通,但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笔法圆熟,结体严整,遒媚秀逸。
赵孟頫以书法之笔来绘画,笔墨合一,令元代的山水画为之一变。他反对风格柔媚、用笔纤细、色彩浓厚的南宋院体画风,而提倡“存古意”,力求直追唐、五代、北宋遗风,并于创作过程中身体力行。赵孟頫的山水画将高逸的士大夫气息与散逸的文人气息综合于一体,而且使造境诗意化与书法化在绘画中得到调和与融洽,从之前的“游观山水”向“抒情山水”转化。著名的“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皆受到他最直接和最深刻的影响。他为那种以诗意化、书法化来抒发隐逸之情的逸格文人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赵孟頫的诗文清逸深邃,读过的话使人有飘然出世的想法。绘画理论上,赵孟頫在《松雪儒集》中主张“以云山为师”,“作画贵有古意”和“书画同源”,为文人画的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书画同源”意指书法及绘画的原理基本上是相通的;而另一层涵义则为透过笔墨的韵味来表现画家学养、品格操守及感情思想,因此优秀的书画作品皆能反映出书画家的内在修养。这种极为重要的理论使得文人画家更加有意识地去追求个人品格,笔墨情趣,进而丰富和发展了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并创造了个人风格的多样化。
明人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苏轼),至松雪(赵孟頫)敞开大门。”这句话基本上客观地道出了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如果说,元以前的文人画主要表现为舆论上的准备,元以后的文人画则以其成功的实践逐步演为画坛的主流。那么,引发这种变化的巨擘仍是赵孟頫。
赵孟頫曾考试通过了南宋吏部选拔官吏的全部条例,被调往真州做司户参军事。南宋灭亡后,赵孟頫居家读书,致力于学问。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隐居于江南的宋代遗臣,将赵孟頫引见元世祖忽必烈。元世祖一见到赵孟頫,便为之倾倒:“神彩秀异,珠明玉润,照耀殿庭。世祖皇帝一见称之,以为神仙中人。”他命令赵孟頫坐在右丞相之上。这时候有人对元世祖说,赵孟頫是宋朝皇室的后裔,不宜让他在皇帝的身边,皇帝生气不听。那个时候元朝刚刚建立尚书省,忽必烈命令赵孟頫草拟诏命颁布天下。写完后,元世祖看了之后非常开心,说赵孟頫写的诏命就是自己心里想说的。
关于赵孟頫的形象神采,还有一个故事:赵孟頫正在走路,忽然有人问他:“君非子昂乎?”这人是元代画家田衍。赵孟頫问他何以知之,回答曰:“闻诸鲜于伯几,赵孟頫神情简远,若神仙中人,衍客京师数年,未尝见若人,非君其谁?”田衍初见赵孟頫,竟是凭人说其相貌在大都街上认出的。当然,除了天生的仪表美外,还必须具备各方面的极好修养,才能使气质风度不凡,否则是不会有这样的神采和魅力的。而这很大程度上又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滋润陶冶的结果。
因在朝受到蒙古官员的排挤,至元二十九年,赵孟頫以朝列大夫、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出守济南。在山东期间,他为政清简宽厚,平冤狱,办学校,关心百姓疾苦。但同在朝一样,在地方也受到蒙古官员的排挤。因此,他对官场生活更加厌倦。退隐思想开始占据了赵孟頫的主导地位。他在《岁晚偶成》诗中写道:“致君泽物已无由,梦想田园霅水头。老子难同非子传,齐人终困楚人咻。濯缨久判随渔父,束带宁堪见督邮!准拟新年弃官去,百无拘系似沙鸥。”
延佑六年,赵孟頫请求南归,后来皇上派使者赐给他衣服钱币,催他赶快回到朝廷。赵孟頫因为患病,没有立刻动身。至治元年,英宗派使者赠他《孝经》。此时赵孟頫耳鸣眼花,颓然老矣。但他倾心于佛、道之旨,以书写经文为乐,并写下许多书画作品和题跋。他认为“人谁无死,如空华然”,因而在平淡中度过光阴。英宗至治二年(1322)六月,他逝于吴兴。临死他还观书作字,谈笑如常,享年六十九岁,朝廷追封他为魏国公,諡号是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