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怀仁〈圣教序〉(局部)(图片来源:公有领域/国立故宫博物院)
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唐僧玄奘法师在印度求法十七年后,携梵本佛典到长安,唐太宗见之大喜,举国为之震动。太宗被玄奘艰苦取经的精神大为感动,谓“胜朝盛事”。太宗对于他在佛学方面的成就,也极端推崇,指定玄奘住长安弘福寺译经。公元652年(永徽三年),玄奘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经像。
公元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太宗亲自为玄奘翻译的《瑜伽师地论》赐予序文,这便是〈圣教序〉的由来。〈圣教序〉成文以后,为了永垂后世,乃筹备将其刻于碑石流传,又因为当时太宗酷爱王羲之书法,故大家认为这篇碑文,非书圣王羲之书法“不足贵”。圣教序全名〈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又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等,由弘福寺沙门怀仁集字,太宗特地准许将宫中收藏的大批王羲之字迹供给钩摹缀集。怀仁经过了长达二十四年的收集和拼凑,终成此碑。碑高九尺四寸六分,宽四尺二寸四分,行书三十行,每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惜今已断裂。现存西安碑林。
唐 怀仁〈圣教序〉(局部)(图片来源:公有领域/国立故宫博物院)
怀仁,唐代书法家,僧人,住长安(今陕西西安)弘福寺。北宋周越《古今法书苑》载:“文皇制〈圣教序〉,时都城诸释委弘福寺怀仁集右军行书勒石,累年方就,逸少真迹,咸萃其中。”近人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称:“〈圣教序〉怀仁所集右军书,位置天然,草法秩理,可谓异才。”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广采王书之众长,非常注重变化和衔接,摹刻亦颇为精到。因此可以说,“圣帖”是从王氏书迹中经过挑选合成的,足以代表王氏之书的精华,因此可以说王羲之书法的最佳典范。〈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问世后,宋、明、清以来的历代书家对这一作品评价甚高,称之为“百代模楷。模仿羲之书,必自怀仁始。”的确,这一碑刻充分地表现出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精美典雅和灵动多姿。此碑功德无量,直至今日仍是我们学习书法不可多得的珍贵碑帖。
书法“集王”一格,首推〈圣教序〉。清人蒋衡在《拙存堂题跋》中说:“沙门怀仁乃右军裔孙,得其家法,故〈集字圣教序〉一气挥洒,神采奕奕,与〈兰亭序〉并驱,为千古字学之祖。”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碑文选自王羲之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讬、为、揽、时、集等字皆取自〈兰亭序〉。当然这种集字的做法也有相当的局限性。如重复的字较少变化,偏旁拼合的字结体缺少呼应。
唐 怀仁〈圣教序〉(局部)(图片来源:公有领域/国立故宫博物院)
国立故宫博物院所藏之〈集王羲之圣教序〉尺寸:22.9x599.5厘米,本件虽属后世讬名之作,为了呈现集字的特质,刻意用不同颜色的纸张书写,再拼接装池为手卷形式,于院藏书迹中,十分特殊。引首部分虽未题字,但代之以泥金钩画山水,别有一番清新的趣味。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