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秉笔直书史事。(网络图片)
东汉的班固,险些被杀掉。班固之父班彪为续《史记》而著有《史记后传》数十篇,班彪死后,班固回到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家乡,整理老父遗留的史稿,立志完成父亲的遗业。不料后来有人上书告密,说他私修国史。明帝刘庄即令逮捕班固,并将他父子的史稿全部没收。班固的弟弟班超为救老哥,随后赶到洛阳,上书陈述班固著书的用意。刘庄原以为班氏父子的史稿中可能记录了皇帝的丑恶之事,但亲自审查之后,觉得内容并无违碍,而且文笔极佳。于是便下令释放班固,并任他为兰台令史,参预编修国史。假如没有班超上书援救,而史稿中又有犯忌之处,班固即使不被砍头,恐怕也要在监狱里长期安家。
东晋孙盛《晋阳秋》犯忌 差点被桓温灭门
东晋中叶,大司马桓温专权,视皇帝为傀儡。桓温自恃威势,素有篡位称帝之心,曾抚枕慨叹:“男儿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海西公太和四年(369年),桓温率步骑兵5万北伐前燕,在枋头(今河南省淇县东南),遭燕军突袭,晋军大败,死伤3万余人。桓温南征北战,屡建大功,这是他军事生涯中一次最大的败仗。
在他的手下做参军的孙盛,博学多才,曾做过著作佐郎,写了一部晋代史书,取名《晋阳秋》,当时被称作良史。《晋阳秋》一书中如实记录了桓温在枋头吃败仗的经过。桓温这时权势正隆,废皇帝司马奕为海西公,立司马昱为帝(简文帝),紧锣密鼓地为篡位做准备。他看罢此书,大为恼怒,孙盛已告老还乡,他便威胁孙盛的儿子孙潜说:“枋头一战固然失利,但决不像你父亲所写得那样。如果这部史书得以流传,将关系到你孙氏一门的存亡。”意即要是不改,我将杀你全家。
孙潜连忙叩头谢罪,说一定请父亲删改。哪知孙盛生性强直,不畏权贵,不但不接受儿子的请求,还把他狠狠教训了一顿。诸子见老爹如此强硬,都跪在他面前叩头哭泣,求他为一家百余口人的性命着想,删改《晋阳秋》。孙盛更怒,又大发了一顿脾气。儿子们见劝说无效,便瞒着老爹,把书中犯忌之处偷偷做了删改。
一场灭门大祸终于得免,而桓温也如愿以偿地掩盖了那段不光彩的历史。哪知孙盛早有预见,事先将《晋阳秋》的定本抄写了两部,寄往前燕收藏。后来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广求异闻,从辽东得到了这部书稿的原本,桓温篡改历史的企图终于未能得逞。
文天祥《正气歌》列述正气12例,开篇第一例便是:“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董狐是晋国太史,也以直笔写史而名传后世。但崔杼为隐恶而乱杀史官,却给后世史家造成精神上的威胁。可以想像,崔杼如果将手中的屠刀一直挥将下去,写史的人再多,终有斩尽杀绝的时候,而历史的真相,也将被彻底掩盖。于是春秋时期的一些史家开始采取口传史事的办法,或是多用“曲笔”以避祸。
中国古代史官所遭受的重重厄难,并没有吓倒后来者,齐太史不畏艰险、冒死直笔写史的精神气节,代代相传,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将身家性命置之度外,以史家应有的不屈不挠的铮铮铁骨,以对历史、对后人负责的可贵精神,秉笔直书史事,才使许多历史的真相传诸后世。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